近日,網上傳出北大知名教授鄭也夫分析中共政改為何難產的文章。文章表示,政改從未邁出一步,是因為執政黨魁意識到,政改的每一項都是在削弱其政黨,並直指當今的領導人應引領其黨淡出歷史舞台,結束專制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
文章說,七十年代末葉,中國曾有過一場經濟體制改革,但與之對應的政治體制改革儘管屢屢說及,卻沒有發生。正是因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開放遠未達到世人的期待,演變到今日更有倒退之虞。
文章說,為甚麼政治體制改革始終停留在口頭,一步也沒有邁出,道理其實很淺顯,只是從未被道破。
文章表示, 中共領導人的言論中的政改包括以下內容:一,黨政分離和政企分離;二,下放權力,避免權力過於集中;三,完善法制;四,開啟社會政治協商。
為甚麼中共當局要提出政改,文章說, 因為執政黨首意識到:法治缺乏,權力濫用,社會經濟生活不可能走上正軌。但為甚麼政改最終沒有實施?因為執政黨首意識到,「政改的每一項內容都是在削弱他的政黨」。
第一,黨政分離和政企分離,意味著黨的權力旁落,黨將失去對國家行政和社會經濟的操控。
二,法制的健全,將限制執政黨的行動範圍,社會將不像過去那樣被統治集團完全掌控。
三,真正的政治協商一旦開啟,執政黨的主張在爭論中有落入下風的可能。為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執政黨最終打造出自己說了算的徒具形式的政治協商。
四,在與黨內黨外對手的博弈中,決策者日益堅定地認為:要一直應對社會多樣性、民主化、自由化的趨勢,統治集團內部也不能民主,必須權力集中。
「結束專制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
文章還說,經濟體制改革之前,之後,中共的大多數方針政策都很難說是符合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的,但當前有一項符合中國人民共同利益的事情,就是共產黨「和平地」,即以避免暴力的、最少社會動盪的方式,淡出歷史舞台。
作者認為,今後中共的領導人所能做的唯一可望載入史冊的大事情,就是引領這個黨淡出歷史舞台。
作者直言,在中共執政的70年歷史中,這個黨給中國人民帶來太多的災難。演化到今天,其權力的結構和生態決定了,它已經不能為中國社會輸送優秀的各級領導者,它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糾錯的機制。結束專制符合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
文章說,「保江山的態度敗壞了當事者的心靈:對不同政見的仇視與日俱增,對危機的恐懼令自己失態。」
「自上而下的改革只有一次」
作者還說,自上而下的改革是稀罕的東西, 因為上層的改革願望、改革動力,只在稀少的時刻存在。作者只是在1978年看到一回,「只此一回」,但當時的改革原因是「不改革就亡黨」。
作者表示,亡黨亡國常常放在一起說,但他認為,「不會有亡國的事情,殖民時代已經劃上句號了,不再可能有亡國滅種的事情。面臨的就是亡黨,因為執政黨把國家搞得那麼糟糕,那麼多人吃不上飯了。如果亡黨怎麼樣呢?統治階級將退出歷史舞台。他們當然不願意發生這種事情。所以就有了改革。是毛澤東(折騰)造就的。」
作者還說,改革不是甚麼高深的共識,包產到戶,明清就是這麼幹的,秦漢就是這麼幹的,城市搞民營經濟,以前就有。
「被統治者要主動發聲,施加壓力」
作者還說,台灣民主派多年打拚,造成多元局面,使蔣經國做出選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互相塑造,前者不會主動讓權,改變現狀,後者應該主動發出聲音,「不施加壓力,我們就不該、就不配看到專制政體的終結」。
但作者認為,和平終結專制的歷史,需要依賴於一位明智的領袖,不然就難有非暴力的轉型。
「只是作為黨魁,帶領該黨走上這條路實在不易。弔詭的是,難處不在於黨外有反對派,恰恰在於沒有反對派。而沒有反對派又是它自己造成的。沒有打壓不下去的反對派,他幾乎就沒有選擇這條道路的理由。這也是筆者捅破這層窗紙的道理所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至於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說,因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還有一個卑微的動因,就是讓我還能看得起自己。多年來我塗抹了上百萬字。如果最終在這個我想了許久的、關乎民族大業的問題上不置一詞,我會看不起自己的。」
作者最後表示,「我以為,我們今天還沒走到將一切責任都推給政治家的時候。因為今天的書生還沒有盡責。如果他們都忠實於自己的良知,都勇於講出自己的看法,中國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文末顯示該文是2018年8月初稿,12月定稿。
資料顯示,鄭也夫是北大社會學系教授,曾多次砲轟「糟糕的中國教育體制」、學界黑幕,著有《吾國教育病理》,及由他指導的學生調查論文的結集《科場現形記》。《吾國教育病理》一文的前言中,他表示這是憤慨之作,眼見中國教育居然走到這步田地,管理者解答中國教育困境又這麼弱智,他決定出手診病、開藥方。
鄭也夫反對科研腐敗,從來不申請國家給錢的課題項目。在北大官方網頁關於其介紹的最後一項「獎勵及榮譽」中,註明「不申請並拒絕任何官方獎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