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是許多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其中神通廣大的法海和尚,人們也並不陌生,但是知道法海和尚是金山寺的開山裴祖的人,應該是寥寥無幾吧!

金山寺,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境內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原名「澤心寺」,又名「江天禪寺」。

它依山而建,從山腳到山頂,殿宇、樓堂層層相接,階梯成疊,長廊蜿蜒,台閣相接,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精巧建築,把整個山密密地包裹起來。

從遠處眺望金山寺,只見金碧輝煌的寺廟建築群,和高聳入雲的「慈壽塔」,根本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此金山寺被稱為「裹山寺院」。

《金山志》記載:「山有佛寺,始建於晉明帝時。」

建寺時間大約在公元323年至325年間。不過,後來也有人認為,是建於晉元帝時期。

到了宋代,宋神宗把高麗金缽賜給金山方丈作佛印,並在哲宗元符年間建成了一座八角七層塔,名為「慈壽塔」。元朝時,皇帝曾在此舉辦大法會;明代釋澈法師任金山方丈時,曾為萬人開堂傳戒。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亦多次來到金山寺,題字作詩。

唐朝時期,因在此開山得金,改稱為「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皇帝夢遊金山寺,故賜名「龍遊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如今仍稱「金山寺」。

自晉建造以來,金山寺中高僧輩出。南朝梁武帝時,寶志、僧祐在此修行,並舉行法會;唐代武則天的侄孫靈坦出家後,在金山的白龍洞修行;唐宣宗時,宰相裴休的兒子出家後,來到了金山,即法海和尚。

當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法海在一旁的山洞中修行。在禪坐誦經之餘,法海還開山種田、修復殿宇,同時多方籌措建寺資金。

傳說,法海在信眾的幫助下挖土修寺時,挖到數鎰黃金。儘管修復殿宇急需用錢,但法海沒有動用這批黃金,而是將黃金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將此事上奏唐宣宗,宣宗感動之餘,下令將黃金賜予法海修復殿宇,並敕令澤心寺更名為金山寺,由法海住持。

在修復古剎時,法海也給後人留下一則「降龍斷臂」的傳說。

話說:法海到澤心寺之後,經常有一條白色蟒蛇出沒山路,咬傷行人。信眾談蟒色變,沒人敢上山燒香禮佛。為了斬妖除「蟒」,法海大戰蟒蛇,在鬥智鬥勇降伏蟒蛇過程中,法海被蟒蛇咬斷右臂。最終,法海憑著自己的法力,降伏白蟒,將蟒蛇趕入江中,徹底解除了蟒蛇之患。

民間故事《白蛇傳》,講述了由白蛇精變成的白娘子,與書生許仙相戀,法海阻止他們成為夫妻,因為他認為人、妖不可共居,而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

唐、明、清時期,均強調人、妖不可共居的道理,唯現代電視劇,對許仙、白娘子的愛情卻大加歌頌,卻對具有強大法力、除妖降魔、拯救蒼生的法海和尚,大加鞭撻。

寺院建成後,法海親任金山寺方丈,時人稱之為「開山祖師」。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過去打坐的石洞裏,塑造了一尊法海石像,並供奉之。該洞被稱為「法海洞」。

歷經滄桑歲月的金山寺,如今殘存的亭、台、樓、閣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紫竹林、念佛堂、留玉閣、大小觀音、慈壽塔、江天一覽亭等。從這些建築依然可以看出當年宏大的規模和精巧壯麗的建築風格。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山之巔的慈壽塔。它最早建於南朝齊梁時代,原為兩座寶塔,南、北相對而立,後倒坍。宋時重建,明、清再度修繕。

現存的慈壽塔是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修建,磚身木簷,仿樓閣式,七級八面,每級四面開門,每層都有走廊和欄杆可憑欄遠眺。真可謂是: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金山除了法海洞、白龍洞,還有朝陽洞和仙人洞,合稱「四大名洞」。從慈壽塔往北至法海洞和白龍洞,再到朝陽洞,據說是金山觀日出的最佳所在。

此外,金山的頂峰還有康熙帝御筆「江天一覽」石碑,亭子也就稱為「江天一覽亭」了。

金山寺珍藏的著名文物稱為「金山四寶」,即蘇東坡的玉帶、諸葛亮的戰鼓、文徵明繪的金山圖以及周鼎。

關於金山寺,民間亦有一些故事流傳。

傳說,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岳飛,在被奸臣秦檜十二道金牌召回杭州時,曾經夜宿金山寺。寺僧「道月」早已預見岳飛將遭到不測,因此用讖語暗示岳飛「前途險惡」。

後來岳飛回到杭州後果然被害。有人將道月的話告訴了秦檜,秦檜立即派人去捉拿道月。但是得道的道月似乎早已料到,在那些人到達金山寺時,已然圓寂了。◇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