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中國企業第三季獲利增長急劇減速,負債比率也罕見下降,凸顯中共當局粗糙的去槓桿金融整頓,以及中美貿易戰,令企業資金面趨緊,企業領袖對未來營運信心也因此深受打擊。

據普華永道(PwC)周四(15日)在2018年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中發佈的一項年度調查顯示,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企業領袖對未來一年的營收增長信心自去年的41%降到今年的25%;反觀美國,有57%企業領袖對營收增長仍非常有信心。

企業Q3淨利增幅僅3.9% 遠低以往20%以上增幅

另據路透針對上海、深圳兩地1,950家上市企業的獲利分析,中國企業第三季合併淨利增幅僅為3.9%,遠低於過去兩年中每季高達20%~55%的增幅。

三季度企業總債務較上年同期減少1.6%至大約12萬億元人民幣,這是9年來相關調查首次出現年度下降。當季總債務較前季下降11.5%,也是過去9年內最大的季度降幅。

在財經界,適度地使用槓桿負債比率,可提高資產運用效率。

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公司表示,現在是融資「困難」時期,價格下跌導致其獲利減少。

「市場環境確實不好。我們融資借貸時,承受了巨大壓力,而且鮮少成功。」該公司一位高管說, 「不過,現在許多公司都根本無法通過私募來成功籌資。」

報道稱,企業營收增長13.4%,與今年稍早的增幅一致,但遠不及2017年同季的增21.6%。

根據企業訪談,獲利壓力來自方方面面。除了需求下降和融資成本升高以外,他們還提到金融投資收益不佳,庫存積壓以及加劇企業間競爭的產品價格下調壓力。

「今年我們的價格降了很多。」隆基股份一位高管表示,公司產品的利潤率已從去年的30%降至20%,導致第三季獲利驟減62%。

標普(S&P)全球評級企業評級董事總經理李國宜表示,需求面正在走軟。首先是因為信貸供應,其次是因為貿易問題升級,導致人氣銳減。

消費降級? 非必需消費品企業淨利首現下滑

從行業來劃分,金融企業首當其衝,第三季淨利平均減少52%,不僅受打擊影子銀行業高風險貸款的拖累,還因股價大跌導致資產縮水。

被視為景氣風向的汽車、家電、旅遊、奢侈品、酒店等非必需消費品類行業,第三季淨利較上年同期減少1.8%,為2016年中追蹤該項數據以來首次下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第二季淨利增長21.5%。

報道中說,這對消費者支出來說,又是一個不祥之兆。中國汽車銷售罕見萎縮,中國高端消費風向標的貴州茅台此前公佈的獲利增長,也顯示消費疲弱。

雖然阿里巴巴今年雙11銷售額高達2,135億人民幣,但是史上最低增速,部份原因是房地產市場遇寒冬,令大多以貸款購房的民眾資產縮水,打擊大額商品的銷售。

報道稱,消費者勒緊褲帶也迫使企業祭出折扣,以維持銷售不墜。百勝中國行政總裁屈翠容(Joey Wat)上個月表示,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精打細算,競爭對手也積極促銷,以超優惠方案吸引顧客上門。百勝中國是必勝客和肯德基在中國經營的母公司。

中國企業債務實為一顆未爆彈

事實上,中國的企業債務負擔已是一顆未爆彈,在銀行的企業類貸款餘額約90萬億元,成為經濟隱憂。據調查,7~9月共有53 起債務違約,共計521 億人民幣,創下任何一季的紀錄,其中四分之三來自民營企業。

但中共政府又擔心減少企業債務會進一步衝擊經濟。中共最高銀行監管機構日前還責令銀行向民營企業提供2倍貸款,並確保在未來3年至少五成的新企業貸款要放給民營企業。《日經新聞》報道稱,有觀點擔憂此罕見舉措會導致金融風險加大。

況且,從中共中央釋放流動性資本到實體經濟過程中,其間倚賴的金融系統運作,也存在諸多難解的問題。

過去兩年,中共當局為防堵金融堤壩潰堤而進行所謂「整頓」,而追溯下去,銀行壞帳主要由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國有殭屍企業負債等構成。如今金融體系又多了民企債務的風險。中國資產不斷泡沫化,質量持續惡化。

「中國GDP的高速增長,其實依靠大量舉債支撐。」里昂證券一份早為人所熟知的研究報告稱。借方是誰?當然是銀行。而銀行的資本流動性多半是由中共央行印鈔機的貨幣供應。2009年以來,中共央行的貨幣供應量先後超過日本、美國、歐元區,成為全球最大的「印鈔機」。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