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加劇中國經濟困境,北京慣用的刺激政策已經不再能解決問題。媒體評論說,市場自由化是唯一能夠扭轉其經濟萎縮的現實選擇。
《南華早報》11月11日報道說,提起中國經濟,北京一直面臨著「短期經濟穩定」和「長期增長」之間的選擇。換句話說,就是政府干預和市場自由化之間的選擇。
隨著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經濟出現大幅放緩。中共最近承諾制定新措施,對抗經濟上「不斷增長的下行壓力」。政治局最新的聲明將政策焦點轉向短期穩定,所有近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正在惡化。
中國第三季度GDP的實際增長率從第一季度的6.8%和第二季度的6.7%放緩至6.5%,這是自2009年以來季度利率的最低點。9月份工業生產增長率從8月份的6.1%放緩至5.8%,這是自2015年以來首次增長率低於6%。10月份,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商業信心下降,官方採購經理人指數下跌。
報道稱,美國向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同時中共對價值大約1100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報復性關稅。這會進一步拖累中國已在放緩的經濟增長。一個不可避免的局面是,那些在中國設廠,但其產品要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公司將減少產量。更嚴峻的是,他們會考慮把生產線從中國搬遷到其它國家。而且正在醞釀中的貿易戰也將抑制投資者在中國投資的慾望和信心。
中共的刺激措施不再能解決問題
在1998年和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期間,北京曾採取了大規模刺激措施,目的是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況下,保持其經濟增長。
雖然很少有經濟學家預計中共會重複出現這種大規模刺激政策,但中共政府已全面放寬宏觀政策,三次削減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以增加流動性,批准更多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以及放寬金融監管。
報道稱,所有這些政策選擇都旨在穩定短期增長。但是,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快速變化,這種干預將不再像以前那樣有效。過去,中共政府可以通過鼓勵巨幅擴大信貸以及對基礎設施進行資本投資來取得經濟增長目標。
報道指出,這種投資往往導致產能過剩,浪費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壞賬。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大部份基礎設施項目都在地方層面,其中四分之三由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工具運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8月15日曾發表措辭強硬的警告聲明稱,根據其研究報告,中國過度依賴信貸的經濟策略引發巨額債務,已達到危險水平,可能會引發下一次金融危機風暴。
IMF的年度審議報告表明,中國經濟雖然在表面上維持了6%-7%的增長,但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債台卻越築越高。
《南華早報》說,現在的問題在於,中國對基礎設施的債務融資投資越來越不可持續,因為過去幾十年的投資熱潮導致基礎設施飽和,現在有數百個機場,發電站,跨區域高速公路和鐵路建設,更不用說鋼鐵、水泥和鋁生產的產能過剩。
因此,經濟改革和市場開放對於解決中國經濟疲弱背後的根本問題至關重要。 隨著中國日益融入世界,只有市場自由化才能使中國公司及其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隨著其三個增長引擎(投資、出口和消費)中的兩個陷入困境,中國的增長潛力在於其經濟轉型,從一個以國家主導、投資和推動出口的模式轉變為一個以創新、發展服務業等因素推動的模式。
文章最後提出希望,處在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中的中國要能夠加速市場改革和開放,不要減緩這種努力,或者是,更糟糕地轉向擁抱史太林的國家計劃和毛澤東主義的自力更生政策。
特朗普政府一直在要求中共對中國經濟系統進行更深層的改革。特朗普近日還說,如果美中最終能達成貿易協議,並且使中國更開放以及更公平,對北京也有好處。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