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17至21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訪問中國。稍前五月,馬哈蒂爾率領的反對黨聯盟自獨立以來,首次擊敗以巫統為首的國陣執政黨聯盟,實現1957年以來的突破性「變天」。選舉期間,反對黨聯盟猛烈抨擊納吉政府貪腐,以及與中國協議的基建項目出賣國家利益。

​馬哈蒂爾的政府旋即叫停造價200億美元的馬來半島「東岸環迴鐵路」以及兩條價值廿三億美元的天然氣管線。

馬哈蒂爾這次訪華,各方的焦點自然落在這些基建項目上。大選期間,反對黨聯盟大力抨擊中國,大馬民間亦有一定的反中國情緒。不過馬哈蒂爾這次訪問中國,有意維護兩國的友好關係。

​從1981至2003年馬哈蒂爾擔任總理期間,中馬兩國關係良好,馬哈蒂爾七度訪華。這次訪問發表的《聯合聲明》,沒有提到前述的基建項目。馬哈蒂爾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兩國會訂定五年經貿合作計劃(2018至2022年),兩國將互設工業園區,合作發展淺海軍艦。馬哈蒂爾甚至特意乘坐高鐵以示好感。

​最後,馬哈蒂爾仍然表示放棄上述的基建項目,並提到要避免「新殖民主義」。他承認不要對抗,尋求談判或仲裁去解決糾紛,亦指出要面對賠償問題。馬國政府認為鐵路沿線只有430萬人口,不足以支持鐵路營運,日後勢必陷入債務危機。

馬國的立場,反映「一帶一路」基建項目的兩個基本問題。中國出資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事基建項目,本來是好事;但急於求成,往往只考慮政治、外交成果,不考慮經濟利益,結果出了不少「大白象工程」。

​其次是利用當地政府的貪腐達成協議。一旦政府下台,繼任政府不認賬,形成中國方面的鉅大損失,亦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馬來西亞不是唯一的例子,泰國、斯里蘭卡、印尼、巴基斯坦均有類似的問題,顯示「一帶一路」模式的缺陷。

​馬哈蒂爾政府仍然重視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兩國貿易去年達到677億美元。東盟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馬來西亞是東盟國家中與中國貿易額最高的;中國亦是馬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馬國希望中國企業多來大馬投資,亦希望多向中國出口,特別是農產品(包括榴蓮)和寶騰汽車。

​馬來西亞的訴求反映兩國交往的正道。馬來西亞政府甚至不提中國庇護涉貪腐案商人劉特佐的引渡問題。中國政府表面上理解馬來西亞的決定,但實際問題仍留待與大馬簽約的有關國企去談判解決。

​放棄項目大馬政府要賠償,繼續項目要承擔債務的風險。中國方面可能以「大撒幣」的方式去誘使馬來西亞繼續項目;但這損失就由中國國民承擔,難怪中國社會對「大撒幣」式的外交越來越反感了。◇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