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共當局提出明年經濟工作六項主要任務,其中包括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防控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中國今年夏糧減產,中共稱這不會改變糧食持續豐收的態勢。但根據分析,中國糧食危機日趨嚴峻,糧食走私亦越演越烈。

中共黨媒8月16日解釋說夏糧減產2.2%,不會改變糧食持續豐收的趨勢,尤其是從2004年起,中國糧食生產創下十四連豐的增長「奇蹟」。黨媒結論是,中國人的飯碗「端得牢」,且「主要裝的是中國糧」。不過,中共糧食安全的說辭,經常遭到外界的質疑。

中國的糧食現象很奇怪,多年來一直存在官方所宣稱的「三高」,即產量高、進口高、庫存高。

本報記者通過對中共數據多方分析後,發現中共宣稱的糧食產量中水份驚人。

中國真實的糧食年產量,大約在5億~5.2億噸左右。中國的糧食「三高」之怪狀,或可歸因於「高產量」中的水份太高。與此同時,中國人對糧食的需求量,一直是穩定增長。

去年中國人消耗了6.2億噸糧食。預計2025年中國人口達峰值時,糧食需求量將達6.4億噸。這意味著,從目前到2025年期間,中國人的糧食需求與生產之間,每年至少存在1.2億至1.4億噸的巨大缺口。

中國人偏愛品質更好的進口稻米和小麥,口糧實際供需缺口更大,對進口依賴度也更高。例如去年稻米進口403萬噸,一半來自越南,三分之一來自泰國。而且還有數量驚人的走私糧食,主要也是經過越南、泰國,從廣西、雲南邊境流入中國大陸。

為口糧每年多付三千億

中國人可能不會知道,自己為吃到口的稻米和小麥,每年多付出了至少3,000億元。因為中國主要糧食的價格比國際糧價高得多。2017年國內50個城市大米平均價約為6.4元/公斤,是進口稻米價格的2倍左右。

美國農業部資深經濟學家Fred Gale撰寫的中國小麥特刊報告認為,2017/18年度中國小麥收購價格為每噸2,360元,比美國冬小麥價格高出逾一倍。陸媒財新網報道,2015年中國國產糧每噸比進口糧貴近千元。

2011年起,中國變成了糧食淨進口國。2002-2015年期間,中國糧食進口量增長了780%。美國農業部指出,2013年以來中國就是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中國的大米進口在過去十年間增長了9倍。

不過,中共對主要糧食設定了進口配額:小麥963.6萬噸,國營貿易比例90%;玉米720萬噸,國營貿易比例60%;大米532萬噸,國營貿易比例50%。

2017年度中國的小麥進口量連一半配額都沒用到。中國人對進口糧食的需求量日益見漲,但進口配額被當局卡死,於是糧食走私長盛不衰。2016年中共海關查獲走私大米等糧食36.6萬噸。更多的走私糧食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具體數量無法統計,但可以從糧食走私集散地的貨物運輸量上,來窺豹一斑。一個城市的貨物運輸量,是當地經濟的風向標,代表著當地經濟活動的活躍程度。將疑似糧食走私集散地的廣西南寧市,與中國內陸的武漢和沿海的寧波等產業結構類似的城市進行對比(見表)。產業結構相近的城市,貨運量與經濟規模相關,單位貨運承載的經濟當量應當相差不大。而疑似糧食走私集散地的南寧市,其貨運承載的經濟當量明顯少於其它城市,折射出貨運數量與經濟活動的不匹配。

除非南寧市每年3.5億噸的運量,主要都是泥沙或煤等低價值貨物;否則,其中相當大的一部份,就是未被納入正常經濟活動統計中的大宗走私貿易。

例如,同為邊境城市的雲南昆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總量與南寧相似。昆明去年貨運量2.83億噸,進出口500億元,GDP為4, 856億元。其貨運承載經濟量約為1,900元/噸。

用昆明的情形來推算的話,南寧的經濟大致應該對應2.5億噸的貨運量,而非現在的3.5億噸。多出來的1億噸貨運量,其中很大部分可能就是進口的走私糧食。

中國糧食危機未來更危險

中國的糧食危機,不僅現狀嚴重,更糟糕的還在未來。中共大力推動的城鎮化,對現在的糧食危機而言,是雪上加霜。城市擴張使得中國耕地面積持續減少。中國的耕地面積從1991年開始便逐步減少,年均減少433萬畝。2016年下降至1.3億公頃,人均耕地面積更是減少到1.4畝,只有美國的七分之一、俄羅斯的八分之一。

中國去年城鎮化率已達58%,官方計劃2020年提高至60%。然而中國的城鎮化率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導致農業用水量所佔比重下降0.47個百分點。而中國耕地畝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共的城鎮化進程,不僅奪去了糧食生產的土地和水資源,還搶走了最重要的資源──農業人口。2004—2015年,中國外出農民工數量呈直線上升,10年來增長48%,務農人口劇減。

農業人口到城市就業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間接消費的糧食比在農村增加了20%。一增一減,加劇糧食供需的不平衡。中國糧食供需失衡的風險,未來會更大。◇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