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與「人」有了連結,新聞才有了溫度。─蕭彤雯
某日帶著孩子們在麵館吃麵,後方突然傳來聲音:
「你沒聽過『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嗎?」
我愣了一下,回頭找到聲音來源,是個才二十出頭的年輕男生,對面坐著個年輕女孩。男孩之後還說了甚麼,我沒能聽清楚,但他臉上滿是得意與笑意。
女兒看了我一眼,我有點難堪。之後這一頓到底滋味如何,我已記不得,但確實「五味雜陳」。雖然這句話在網路上幾乎天天可見,任何一則新聞留言下方都有機會看得到,但親耳聽到別人說,衝擊還是很大。
突然間我腦中閃過許多片段:
剛上國一的我,自己買了一堆參考書,每天複習功課至凌晨。
在還有北市高中聯合考試招生的時代,在全班五十幾個同學只有九人考上「北聯高中」的情況下,我是班上唯一考上第一志願「北一女中」的人。
大學聯考時即便成績可以填上台大外文系,仍不顧班導師勸阻,硬是將政大新聞填為第一志願。
大四時幾乎所有同學都在準備研究所或托福考試,我是極少數的「異類」。因為我早決定一畢業就要當記者,所以那一年我努力把握每個得來不易的實習機會。
我「小時」真的沒有「不讀書」。至於「長大當記者」也有好多畫面閃過腦海:
當記者剛滿半年時,我經歷此生第一次槍戰現場。當時警方在南非武官官邸圍捕「白曉燕命案」最後一名主嫌陳進興,沒穿防彈背心的我,與警方一同站在第一線。
不到兩個月後,我在香港立法局前昏厥。那是我從小到大第一次出國,也是第一次昏倒,為的是採訪香港主權移交。
隔年,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裏,我連跑三起空難。分別是超過兩百人罹難的華航大園空難、德安航空直升機在澎湖外海鑽油平台墜毀,以及在新竹外海失事造成十三人喪生的國華新竹空難。
當時我守在新竹南寮漁港好多天,終於等到搜救人員「大海撈針」,將罹難者遺體撈掛上岸。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因為他們看起來都一樣:被海水泡得腫脹,難以辨識。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我銜命前往震央、同時也是重災區南投採訪,一待就是一個月。我們與災民一樣睡避難所,一起排隊領慈善團體供應的便當。
二○○五年的倫敦地鐵恐怖連環攻擊事件,我前往採訪一周。每天一早七點多出門後,直到晚上過了十一點回到下榻飯店,才有機會上這一天當中的第二次廁所。
說到廁所,二○○八年的中國「汶川大地震」才更是經典。
成都當時的救災指揮中心設在一所小學內,我採訪結束離開前,請教他們廁所在哪兒?他們手一揮,指向大操場中央。但哪有甚麼廁所呢?只見著一塊大帆布。我狐疑地走過去,這才發現,他們在操場中央挖了個長方形的大坑,圍上帆布、擺上幾條木板讓人踏腳,大夥兒就蹲在操場中央上大小號。除了沒隔間、沒得沖水,最重要的是腳可千萬要踩穩!因為一個腳滑就會摔進下方的超級大糞池中。
我也想起二○一一年日本「三一一」地震及海嘯,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挺進重災區,卻接到台北總編輯的電話:「立即撤退!」因為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了!整整三天,我只睡了不到八小時。
* * *
當然不是只有這些悲慘畫面。我也想起許多動人時刻:
九二一大地震,我們攀上原鄉部落,試圖將災情傳出去。採訪結束欲告辭,原民朋友說甚麼都不放人:
「你們現在出去絕對沒東西吃!物資再缺也不能讓你們餓著。」他們把所剩不多的存糧「冷凍水餃」,與我們分享,還有自釀的小米酒。我記得我在淚眼朦朧中吃完這一餐,我的搭擋則是一路醉著下山。
幾乎相同場景也在十二年後的日本上演。
在採訪三一一大地震時,我到當地唯一營業的一家便利商店拍攝,災民們井然有序地排著隊進入商店,每個人都只拿自己需要的分量,好把物資留給其他人。其中一位接受我採訪的災民,原本已經離開,卻突然又轉身走向我,把手中一大包餅乾塞給我:
「這個給你和你同事。你們是外來人,不像我們知道哪裏有東西可買,留著它以應不時之需。我想代表日本人謝謝你,願意冒著危險,遠道從台灣來,把我們的故事傳遞出去,讓更多人能幫助我們。」
* * *
是的。在我二十年的新聞生涯中,有太多太多故事可以說。或許有人會說:新聞,不是故事。
但我始終認為,每則新聞都是人的故事。
令人感動的人物新聞,是人的故事。
一則新的醫療資訊,牽涉到成千上萬人的健康,是人的故事。
令人看了生厭的政治口水新聞,主角是不知該稱為「政客」還是「政治人物」的假面者,是人的故事。
國際新聞,是地球另一端與我們不同文、不同種的人的故事。
因為與「人」有了連結,新聞才有了溫度。
所以,我從不把自己定位成「播新聞的人」。我,是「說故事的人」。
* * *
每當在外演講或上課,不論是學生、或是年紀比我大上一倍、德高望重的各行各業佼佼者,總想知道:
「新聞業,究竟是個甚麼樣的行業?」
「真如同電影、電視中演的那麼黑暗?明爭暗鬥?」
「要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記者和主播,並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下存活?」
「那些我們在影劇版上看來的八卦,都是真的嗎?」
每每遇到這些問題,我總會舉自己的例子,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回答。
所以那天在麵館聽到年輕男孩說「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嘲諷話時,我好想走過去對他說:
「嘿!帥哥!你願意花點時間,聽我講一個有關記者的故事嗎?我想讓你知道,記者並非都是你想的那樣。」
接下來,就讓我用我最拿手的「說故事」,把新聞這個行業,說給你聽。◇(待續)
——節錄自《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自序) / 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蕭彤雯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不僅是台灣知名電視新聞主播,也是資深記者,投身新聞工作長達二十年。從廣播到電視,從記者到主播,她以感性的人文情懷與理性的精闢分析,忠實記錄下每一個新聞時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