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據官方出版的《馬三家勞動教養院院志》記載(以下簡稱《院志》),馬三家勞動教養院是「新中國誕生後組建的第一批勞教場所之一」,1957年就成立了,當時是一個大農場,到處都是墳包、荊棘和荒地,因為地勢低,容易內澇,當地人稱它為「蛤蟆塘」。

經過勞教人員多年的起高墊窪、平整土地,如今,教養院總面積已近三萬畝,除多個勞教所和監獄佔地之外,還擁有一萬五千多畝的耕地,一度是遼寧省瀋陽市最大的農副產品基地。

《院志》上這樣寫道:

經過四十年的辛勤耕耘,我院從穀物生產為主的小型農場發展成為以農牧工商為主體的多種經營的大型農場,現擁有耕地15,600畝……一座年出欄3萬頭商品豬的機械化養豬場……還有年產值1,000萬元的機械廠、年產20萬套(件)服裝的被服加工廠和年產20噸白酒的釀酒廠,還擁有200多輛各類機動車和以商貿為主的正在興起的第三產業。這些具有一定規模、門類齊全配套的產業,全年創總產值1億多元,居全省同行業首位,相當於全省「兩勞」(「勞改」和「勞教」的簡稱)系統總產值的1/8,佔省內18個勞教單位總產值的1/2,對繁榮全省「兩勞」事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97年以後,農產品就不值錢了,光靠種糧食開不出警察的工資,教養院只好自己想辦法找活兒幹,讓勞教們「挖管道,賣廢鐵,清理垃圾,也沒有甚麼油水」。

到了1999年,教養院「都快黃攤兒了,連電費都繳不上」。

「是薄熙來把馬三家給救了」,教養院很多警察都非常感謝薄熙來。

2002年薄熙來當了遼寧省省長,批准投資十億元進行監獄改造,據說「在馬三家就投資了五六個億」,市內的大北監獄等都遷到了馬三家,馬三家成了全國最大的監獄城,馬三家教養院也被重新擴建,薄熙來的舉措使破爛不堪的勞教所重獲生機。

「過去勞教人員少,種地人手都不夠。」這幾年,隨著勞教人數的增多,南來北往的客人帶來更多的商機。「有好幾個開出租的都不幹了,開了名煙名酒店。」曹老四很健談:「那是外地人給警察送禮才會買的,本地人消費不起。」

瀋陽人曹老四,退休後在馬三家買了房,每天拉活兒。這裏買房安居,比城裏便宜多了。

曹老四把坐他車的客人分成三類:勞教的;看勞教的;還有管勞教的,就是警察。

據《院志》記載,解放後,馬三家勞動教養院適合國情需要,「最開始關押的都是國民黨的殘渣餘孽,反革命,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右派分子,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有歷史問題的,還有越境叛逃的」,後來,「流氓盜竊的,不務正業的,不服從工作分配的,不服從就業轉業安置的,有工作崗位長期拒絕勞動的也都給關到這裏改造」。

「八三年嚴打的時候,一年就關押過五千多人,『六四』之後還關押過『動亂分子』呢。」曹老四說。

現在關甚麼人呢?

「都是犯錯進來的唄,吸毒耍錢的,賣淫嫖娼的,小偷小摸的,打架的,倒賣發票的,賣黃盤的(黃色光碟),搞傳銷的,這幾年勞教的人多,現在上訪的可多了。」

「對了,還有煉『法輪兒』進去的,出來還煉,又進去了。」

懸掛著「遼寧省思想教育學校」牌匾的牌樓下,是曹老四每天趴車等活兒的地方,灰撲撲的街面上,他的紅色三蹦子尤其亮麗顯眼。

大部分搭車的都是「看勞教的」,教養院這條南北十公里的路,曹老四每天都得走上很多趟。

和馬三家鎮上的馬路不同,教養院裏的柏油路又平又直。往左先是警察家屬區,然後是院部、蒲河公園,再走幾公里,右邊是少教所,左邊就是女所,穿過高速公路,繼續往前就是男二所,再跑上三公里,就是男一所,再往裏去就是嶄新漂亮的瀋陽監獄城了。(3)◇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