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現在年輕人的理想行業是甚麼,相信收到最多的答覆會是醫生、律師等高薪厚祿、地位光鮮的職業。有誰會想成為一位在田間忙碌,烈日下汗流浹背,薪資綿薄且逐漸被社會所遺忘的農夫呢?世事無絕對,筆者在元朗小磡村就遇到一位「與別不同」的青年——馮家樂。
26歲的家樂,在大專畢業後毅然投身農業,今年還遠赴日本交流,學習稻米和蔬果的種植方法,他的理想是為港人提供健康有機的食物。
你真的是農夫?
在大專就讀社會服務科的家樂,當初並無投身農耕的想法。家樂回憶接觸農業的契機是在2014年,大埔生活書院舉辦了一個四日三夜的迎新營,「主要因為它是免費的,所以打動我去玩」。正是這次迎新營,徹底改變家樂的生活軌道。
家樂在迎新營中遇到一位特別嘉賓,向參加者分享了自己在香港耕田的故事。家樂形容自己當時對於嘉賓的演講感到十分驚訝,因為過往學校的老師曾說了一段令他印象深刻的話:「香港社會變遷,(轉向)知識型經濟,香港沒人耕田!」所以當他聽到嘉賓敘述自己的農耕經歷時,便懷著好奇主動問嘉賓:「你真的是農夫嗎?你在何處耕田?可以帶我去見識一下嗎?」
青年農夫正式啟航
迎新營結束後,嘉賓帶了家樂去參觀馬寶寶社區農場,之後暑假期間在馬寶寶度過了一個月。家樂解釋:「不是去耕田啊!我那時甚麼都不會,但覺得很美好。」家樂說,馬寶寶讓自己變得更有環保意識和有生活智慧,同時他認識到有一批人對世界的另一種看法。記得有一次吃龍眼,剩下一些殼和核,家樂就問在馬寶寶的朋友:「這些垃圾扔哪?」他的朋友震驚:「這不是垃圾,是廚餘!」朋友之後將這些廚餘做成堆肥,作肥料使用。
在馬寶寶的生活令家樂反思,他開始察覺某些香港人漸漸不懂得如何生活,並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家樂感嘆:「突然間覺得香港製造了很多不必要的產品。自己讀了那麼多書,在個人生活上卻沒有甚麼得著,不會煮飯,東西壞了只會扔掉。」在馬寶寶的見聞一直影響著家樂,他不斷思考:自己可否和他們一樣?終於在畢業之後,家樂開始嘗試耕作,並在機緣巧合下他認識了新田花農梁日信(信哥)。或者信哥都感受到家樂心中的那團火,便提議借出自己在牛潭尾的一塊田予家樂學習農耕。家樂笑言:「從此變成信哥的一個『徒弟仔』,學習如何種花、澆水、施肥等等。開始參與〈新界有種米計劃〉,在牛潭尾種米。」
錢不是唯一目標
拋棄一般年輕人打工就業的軌道,毅然選擇投身農耕的背後,家樂也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我在想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我期望做些甚麼?我所做的事情有無意義?做個怎樣的人才較有價值?我想做有意義的事情,或許聽起來有些理想主義,但同樣是打一份工,我未必要追求高收入或做一個『人上人』。」
信哥免費開放花田供港人拍照參觀的事,亦啟發家樂萌生「唔需要下下向錢看(錢不是唯一目標)」的看法。家樂認為農夫在耕作時未必只會想賺錢,就像信哥開放花田予人拍照的原因一樣。「開放花田是想香港人開心,分享這份喜悅和成果。可以讓香港人感到幸福,我覺得這件事就很有價值和有意義。」
家樂也重申自己並非不談錢,畢竟農場營運需要錢。但他希望在收支平衡時,也能將快樂散播出去,為在都市工作疲憊的人留下一個放鬆的地方。「我們在大自然中收穫大自然的恩惠,它的泥土、作物與陽光,除了獲得,我們可否再分享呢?不做一個自私的人。我覺得這種分享喜悅,帶給別人幸福的感覺很好。」
堅持多久就多久
被問到最終選擇投身農耕,家人和朋友的態度時,家樂陷入了片刻的沉思,年輕的臉上閃過一絲對現實的無奈。他表示少數朋友很贊成,但大多數人都覺得他只是玩一下,最後還是會打工的。甚至有人會質疑他這樣能否維持生計,香港哪裏有田給他種。家人剛開始也不是很支持他,擔心他的發展前途,以後能否買樓、結婚和養妻活兒,希望他做人實際點。家樂笑說家人覺得他勸無可勸,曾經帶父親看他耕作,現在不反對他,但也沒有極力支持。家樂覺得家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左,是由於年齡的差別。家樂感嘆:「或許20年後我也會變成這樣,看我能堅持多久吧!」
為港人提供健康食品 與自然共存
生產健康食物給香港人,帶給眾人健康和開心是家樂的目標。他表示好吃的蔬菜是需要充足的生長時間,讓它慢慢儲存糖份,而非一直下化肥。同時,家樂也發現如今超市裏會賣一些變黑變壞的菜,有感很多菜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味道,變得不健康,所以他立志種出一些讓人吃了健康的食物。
對於一些不人道種菜的做法,家樂並不認同。「我們作為農夫應該和自然共存,而不是破壞一些原來很漂亮的田園,鋪上石屎之後建工廠種水耕。雖水耕賺錢,但我們不想走這一套,我們想和自然共存。我們種菜是要種在地裏,而不是水缸裏,這就是人和自然如何共存的方式。」
嘆農地未盡其用 信本地農業有生機
新界鄉郊不少土地淪為「棕土」,家樂對此感到十分惋惜,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由於土地沒有得到釋放。他又有感香港有很多人想種地,卻找不到地,又或者是耕作若干年後,在花了大量支出將土地養得肥沃時,卻被突然收地。「通常想種地的(人)沒甚麼錢,我想種地但沒有地,你有地但你不種,想種地的沒地種,只能可惜。」
雖然種植要配合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天氣、日照、水源、田地適耕程度、泥土物質含量等,但家樂認為香港農業是有可能性和生機的,一來香港有適耕地,氣候合宜,水運、交通和所有配套都很齊全;二來香港現時也有越來越多像他一樣關注農業的年輕人,以元朗信芯園為例,他們的種米團隊已有五、六十人,其中半數為年輕男女。他表示香港的農業有自己的特色,無須羨慕外地,並重複反問「香港有適合耕作的田為何不耕?是我們選擇不耕。」
望社會提高對農業關注
要復興農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長時間的社會覺醒和行動的過程。家樂期望公眾可以從意識上認同農業的價值,重視農業。他認為農夫的價值和哲學並不單是種菜和賣菜,而是可以從農夫的身上學習到很多,如對待自然環境方法、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
隨著社會慢慢意識到環境保育和農業的重要性,一些大學如香港中文大學已經成立了農業發展組,舉辦耕作教學工作坊。家樂又稱,自己是屬於香港的,未來也會留在香港繼續做農夫,種植稻米。同時,他也寄望社會未來多些關注本地農業。「不需要所有人都去做農夫,可以從關注做起,從生活開始改變,譬如由不做『大嘥鬼』開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