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The Lancet」:過量飲酒可折壽5年

英國的一項研究指出,多喝酒可能會害人短命。結果顯示,每周飲5至10杯酒精類飲品,壽命至少短半年;若喝更多,如每周飲18杯以上,可折壽5年。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研究團隊分析 83 項研究數據,這些研究對象來自 19 個國家,近 60 萬名年齡在30~100 歲的受試者。結果發現,若每日飲多於5杯175毫升以上的酒精飲品,健康會有顯著影響。除了折壽,也會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中風機會增加14%、患高血壓機會增加24%、心臟衰竭機會增加9%等。參與研究的David Spiegelhalter教授指出,對於年約40歲的人來說,喝酒過量就有如吸煙,都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研究結果發表在「The Lancet」◇

近期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論文稱,對世界上最強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mcr-1基因起源於中國的養豬場。(Getty Images)
近期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論文稱,對世界上最強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mcr-1基因起源於中國的養豬場。(Getty Images)

No.2 「Nature」:抗藥基因源於中國豬場

最新研究證實,對目前世界上最強抗生素之一多粘菌素(colistin)具有抗藥性的mcr-1基因起源於中國的養豬場。這種基因的傳播以及「超級細菌」的發展十分令人擔憂。研究人員通過對110種菌株測序並和現有基因組進行對比,研究者們從來自五大洲的人體和動物體的樣本中,找到了457個mcr-1陽性基因序列。這讓研究者們能找到mcr-1的確切起源,並了解其如何黏附在不同的細菌病原體上進行傳播。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其很強的副作用,多粘菌素總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比如對抗大腸桿菌(E. Coli)感染病例。然而mcr-1的出現讓僅剩不多的強效抗生素也在失效。而且由於mcr-1能在多種菌株上轉移,這讓對其控制非常困難。隨著超級細菌的不斷出現,醫療專家們警告說情況還會變得更糟。科學家們急迫在開發藥物對抗這種危機。這份研究的首席作者Balloux說:「由於沒有足夠的新抗菌素的出現,我們目前只能寄希望於更好地管理現有的藥物,來改善公共衛生危機。」

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研究指出,經常熬夜的人,「早死」機率比早睡早起的人高出10%。(Martinan/Fotolia)
研究指出,經常熬夜的人,「早死」機率比早睡早起的人高出10%。(Martinan/Fotolia)

No.3 「夜貓子」死亡幾率高出一成

很多人因為生活方式或工作的關系,需要經常熬夜。然而熬夜損害健康,這一觀點已經成為科學界的共識。大量研究已經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熬夜對身體造成的危害:熬夜不僅讓你長胖、提升糖尿病發病率,甚至還會增加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近日,Northwestern Medicine 和 University of Surrey in the United Kingdom的研究指出,經常熬夜的人,「早死」機率比早睡早起的人高出10%。研究人員從UK Biobank獲取了43萬名年齡在38歲至73歲的用戶的數據,並對這些人的健康狀況、是否死亡及死因進行了時間長達6年半的追蹤。研究發現,習慣熬夜的人患糖尿病、心理障礙、胃腸功能紊亂、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一系列病症的風險都要高於早睡的人。即使排除這些因素對早死率的影響,經結果校正後,晚睡者的早死風險仍然比早睡者高出了10%。該研究的主要作者, Kristen Knutson副教授表示:「我認為把這個消息傳遞給那些夜貓子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和睡眠習慣相關的令人信服的科研結果,更容易讓人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結果發表在「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No.4 塑料污染有解! 英開發出分解塑料的酵素

處理污染地球的主要垃圾──塑料,一直是個令人類頭痛的難題,且愈來愈引發人們的關注。近日,英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分解塑料的酵素,有助於解決塑料污染問題。據悉,目前70%的軟飲料、果汁和礦泉水都是用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製成的瓶子包裝銷售的,且每年有800多萬噸塑料被倒入全球海洋。隨著塑料垃圾愈來愈泛濫,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科學家們在急切尋求解決的良方。這種酵素可以在幾天內就開始進行分解作業。原本地球上的塑料要想完全分解,往往需要幾十年到數百年時間。而且,被分解後的物質完全可以用於循環再利用。據悉,分解的結果也比現有的回收系統更出色。但是,這種酵素要大規模用於工業,還有很多研究需要完成,研究人員需要進一步提高它的塑料分解能力。不過研究人員們對提高這種酵素的塑料分解速度,還是持樂觀態度。

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