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采蘩》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1)。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2)。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3)。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4)。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5)。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6)。

蘩。(網絡圖片)
蘩。(網絡圖片)

1.於以采蘩,於沼於沚:於以,何以、到哪裏、幹甚麼。蘩,音凡;白蒿。三國.陸璣疏:「蘩,皤蒿,凡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食。一名游胡,北海人謂之旁勃。」沼,音找;山邊的小水池或小水塘。沚,音止;水中的小洲。「於以采蘩,於沼於沚」大意是:到哪裏采白蒿啊?在小水池邊或小洲上。

「蘩」這種植物可以做成醃菜,這種醃菜被稱為「蘩菜」,而用之於祭祀當供品則稱為「蘩菹(音朱)」。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公侯夫人執蘩菜以助祭」;「執蘩菜者,以豆薦蘩菹(用禮器豆,盛蘩菹以獻供祭祀)」。豆,它是祭祀用的禮器之一。薦,奉獻、獻供。一般不含牲(牛羊豕)的供品也稱為「薦」。

2.於以用之,公侯之事:事,祭祀。這句大意是:(采蘩)做甚麼用啊?公侯祭祀時需要。須注意的是,古代諸侯的大部份祭祀禮儀,公侯夫人是要參加的。不止是公侯夫人要參加,不同等級的家庭舉行祭祀時,主婦也要參加。

3.於以采蘩,於澗之中:澗,兩山中間的小水溝曰澗。

4.於以用之,公侯之宮:宮,宗廟;廟堂。

5.被(音必)之僮僮,夙夜在公:被,被裼(音必替),假髮做的頭飾。《康熙字典》:「被裼,讀為髲鬄。古者或剔賤者刑者之髮,以被婦人之紒為飾,因名髲鬄焉。」僮僮,音同。竦敬貌;嚴肅而恭敬的樣子。「僮僮」這個詞的意思,目前在學術界有爭議。筆者認同孔穎達《毛詩正義》、朱熹《詩經集傳》及《康熙字典》的註釋。

目前學術界有一大部份學者將「僮僮」理解為「盛貌」。筆者個人淺見, 「被」是「被裼」的簡稱。「被裼」是一種假髮做的頭飾,戴在髮結上,它是中國古代后妃、夫人、命婦、主婦在準備祭祀工作及參加祭祀時專用的頭飾。目的是要讓自己的妝容顯得更加的恭敬和嚴肅。古人在祭祀時,對上天或自己的先祖是發自內心的恭敬,因此女子會把平時頭上戴的金銀首飾都取下來,除了維持髮髻用的物品之外,只戴「被裼」。《儀禮.少牢饋食禮第十六》:「主婦被裼,衣移袂(綃衣廣袖),薦自東房韭菹(韭做的醃菜)、醓醢(帶汁肉醬),坐奠(祭)於筵前。主婦贊者(協助主婦祭祀的女子)一人,亦被裼,衣侈袂。執葵菹、蠃醢,以授主婦。」

祭祀中必須嚴肅恭敬,進退應矩。以下是諸侯國君祭祀時的一個場景,《禮記.禮器》:「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卿、大夫從君,命婦從夫人。洞洞(僮僮)乎其敬也,屬屬(專心謹慎貌)乎其忠也,勿勿(勤懇不懈貌)乎其欲其饗之也。」

因此筆者認為「僮僮」的意思是「竦敬貌;嚴肅而恭敬的樣子。」

夙夜在公,夙,音素,早晨。這一句的大意是:從早到晚都勤於公務。忠於職守的表現。孔穎達《毛詩正義》:「言夫人首服被鬄之飾(頭上戴著被裼),僮僮然甚竦敬乎!何時為此竦敬?謂先祭之時(祭祀之前),早夜在事,當視(檢查)濯溉(洗滌)、饎爨(烹調)之時甚竦敬矣。」諸侯國君的夫人不止是去採蘩以備祭祀之用,回來後更是戴上被錫,嚴肅恭敬的檢查家中祭祀所用之物的準備情況。

6.被之祁祁,薄言還歸:祁祁,音奇。安舒、舒緩貌。薄言,我想要如何如何。可參考<芣苢>的註釋。鄭玄箋:「言,我也。祭事畢,夫人釋祭服而去髲鬄,其威儀祁祁然而安舒,無罷倦之失。我還歸者,自廟反其燕寢。」祭祀禮儀結束後,夫人更換了祭禮穿的服裝並卸下被裼時,她依然保持著安然舒緩的儀態,並沒有因為疲倦而失去了儀度。然後,夫人說,我想返回寢宮休息了。

《毛詩.序》:<采蘩>,夫人不失職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則不失職矣。奉祭祀者,采蘩之事也。不失職者,夙夜在公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采蘩>這首詩敘述的是諸侯夫人不失職的故事。夫人可以獻供祭祀所須要的供品,表明她沒有失職。獻供祭祀用的供品,指夫人去采蘩的事情。不失職又表現在她早晚都勤勉於公事。

在中國古代,祭祀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先秦時期,薦祭(古代單稱「薦」)的供品,特別是祭祀天地、社稷時用的,全部必須是天子或諸侯國君的籍田中出產。籍田中沒有的,祭祀需要的供品,就由后妃或夫人去採摘。包括祭祀時國君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夫人親自製作的。做不到這些,不管是國君還是夫人,都算是失職。(祭祀中用的牲為「牛羊豕」,這部份前期的處理是由專人來做。)

這個傳統一直到漢代都保持的很好。「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皇帝耕種的穀物為祭祀之用)、祭服(后妃用桑田的收成織製祭祀穿的服裝),為天下先。」見《(漢)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后妃率九嬪蠶於郊,桑於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見《呂氏春秋.士容論第六》。

朱熹《詩經集傳》:「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夫人能盡誠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敘其事以美之也。」朱熹認為,因為當時召南地區的各個諸侯國都受周文王道德教化的影響,諸侯國君夫人能夠誠懇恭敬地操持祭祀之事,她的家人寫這首敘事詩來讚美她。

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於以用之,公侯之事。

公侯夫人到哪採白蒿?在山邊的水池小洲中。採了白蒿做甚麼用?公侯的祭祀須獻供。

於以采蘩,於澗之中。

於以用之,公侯之宮。

公侯夫人到哪採白蒿?在兩山之間的溪澗中。採了白蒿做甚麼用?宗廟的祭祀須獻供。

看了這兩段詩句,也許有讀者會問,為甚麼祭祀的供品就非得公侯夫人親自去採摘而不能假手他人呢?而且前面筆者在註釋中也提到,《禮記.禮器》:「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大夫贊幣而從。君親制祭,夫人薦盎。君親割牲,夫人薦酒。」這些事情為甚麼不能讓下人來做呢?

筆者記得小時候經常會聽到老人講:要積德做善事,來世才能有福報,甚至當大官發大財。今生做了壞事,不止是這一世要有報應,來世有可能轉生成奴僕、乞丐,甚至是當牛當馬累死累活的也沒有飯吃。佛家也是這樣說的,造了惡業,就會有惡報。人就是在這種業力輪報中活著,來一身光,去一身光,只有所積的德和業力是跟著人轉生走的。那麼,業力大的人,轉生之後生活就會艱難,所處的社會地位就會低。這是古人都認同的理。

因此,他們認為,奴僕用過的東西都帶著比較大的業力,是不潔的。這些東西如果用來祭祀天地、社稷、五祀(五行之神)等,就會有褻瀆天地神明之嫌(這裏指的是供品,而不是盛供品的禮器,因為供品是給神明饗用的)。所以公侯夫人要自己去採蘩,以備祭祀時用到(這是原因之一)。其實還不止是祭祀,在先秦時期,古人把神傳的樂器也看得很神聖,平時不使用的時候都要按規矩懸掛起來。而且還特別規定了,生病的時候,必須把樂器撤下來另行放好,就是擔心人生病時散發出的業力玷污了神傳的樂器。「疾病,外內皆掃。君大夫徹縣(撤去懸掛的樂器),士去琴瑟。(《禮記.喪大記》)」

到了近代,由於很多人不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拜神拜佛的人,有很大一部份不是想著按神佛講的法去做好人,返本歸真。而是求神求佛保佑陞官發財等等,因此就更不可能明白古人這麼做的用意及《詩經》的真正內涵了。由此亦可見,「無神論」害人不淺。

其實,對現代的人來說,也可以借鑒古人的做法來端正自己敬佛的態度。比如平時有供佛的人,供佛的瓜果最好自己去採購,買回家後自己動手清洗並用潔淨的布將瓜果上的水漬擦乾,然後再恭敬地端上供桌,以表達對佛救度自己的感恩之心。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頭戴被裼的夫人虔誠而肅恭,早晚忙碌一心為公。祭祀結束卸去被裼,夫人儀態依舊舒緩而雍容,彬彬然返回寢宮。

這一段詩句,除了講述公侯夫人「夙夜在公」不失職之外,還告訴了人們一個生活中必須注意的禮儀。朱熹《詩經集傳》:「祭義曰:及祭之後,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不欲遽去,愛敬之無已也。」朱熹引述自《禮記.祭義》中的話,並加上了自己的評論。大意是,《禮記.祭義》中說:「祭祀結束後,離開時,也要跟剛剛參加祭祀禮儀時那樣,儀態舒緩而安然。」所以祭祀結束後不要做出匆忙離開的舉動,這樣您對神明的恭敬及愛戴之心就無從有了。

對於古人來說,出席祭祀禮儀活動、上朝議事等等,就應該保持這樣的儀態。對於現代的人來說,當您出席一些重要的慶典、會議、觀看重要的演出時,不管是去的時候還是離開的時候都要保持安然舒緩的儀態以示恭敬。

據《禮記.月令》記載:「(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黃帝,其神后土。」這是講夏曆六月份,天子祭祀天地。因為黃帝德配於天,所以祭天就是祭祀黃帝。另據《禮記.祭法》記載:「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這是講此傳統從舜帝的時代就開始了。舜禘祭黃帝,郊祭帝嚳(黃帝的曾孫),並以顓頊(黃帝的孫子)和堯帝配享。

中華的五千年文明,是黃帝帶著他的子民下世開創的,所以在夏商周時期的歷代天子,祭天時就是祭拜黃帝,以示其君權天授,並表達對黃帝等聖王的感恩之心。這就是為甚麼古代的后妃及公侯夫人會如此看重祭祀的事情,要親自去採蘩以獻供天地神明,在操持祭祀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參加祭祀禮儀的過程中都始終保持著舒緩的儀態,以示對上天的恭敬。

<采蘩>這首詩篇,通過講述了公侯夫人辛苦恭謹地操持公侯祭祀之事來教化女子的婦容及婦德。因此「采蘩」一詞在古漢語中還常被用來比喻女子能恪守婦道、盡心婦職;或比喻賢妻良母。通過拜讀此詩,我們還了解古人對天地神明的恭敬態度,以及古人如何在重大的活動中保持自己的儀態始終恭敬如一。《禮記.樂書》曰:「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此段話的大意是:音樂是發自於內心的,禮儀是人身體外在的動作;(由於人的天性是純善的)所以,發自內心(純善)的音樂能令人心態祥和,而帶著祥和的心態去為人處事,就形成了人類正統的禮儀。

賞讀<采蘩>這首詩篇及《禮記.樂書》的這段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優雅高貴的氣質是修出來的,而不是裝出來的。怎麼修出來的呢?克制自己不好的慾望,按照中華傳統的道德禮儀去為人處事(克己復禮),回歸人類善良的本性,不亦樂乎?◇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