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要仁德、為臣守大義 

諸葛亮像。(公有領域)
諸葛亮像。(公有領域)

諸葛亮二十七歲初出茅廬做劉備的軍師,現代人總是欽佩他的善於計謀,而對劉備臨終託孤,有許多人解讀是因為孔明的才能和聲望過高,劉備擔心自己死後孔明可能篡位自立為王,不得已以退為進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這是因為現代人太過強調自身利益的思想結果。 

查訪史書不難發現,劉備的思想和作為以「仁德」為主,他雖然能帶兵打戰,可是經常缺乏計謀,更常常為求仁求義而招致失敗,《三國演義》更將曹操詮釋成一個竊國的大奸賊,和劉備做一個鮮明的對比。

劉備當平原縣令時,有仇人派刺客要殺他,劉備毫不知情一如往常的善待刺客,刺客後來竟被他的仁厚感化,不忍心將他殺害,還把實情都告訴他。《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感慨地說:「其得人心如此。」 

《三國演義》也描繪了許多劉備的仁德事跡: 

當陽之戰,劉備因不忍拋下百姓而失利,讓曹操獲得許多輜重和俘虜。張飛因喝酒誤事,丟掉了徐州,還讓劉備的妻小身陷城內,但是劉備自始至終都沒有說過一句指責的話。

徐庶是一位對馬頗有研究的人,當他看見劉備所騎的馬就告訴他說:「你的馬會妨害主人,趕緊將它送給仇人吧。」劉備聽了很生氣地說:「你不教我正道也罷!怎麼反倒教我利己害人呢?」其實徐庶是想試探劉備的為人,劉備的仁德令他深受感動,因此就向劉備表明心意,說自己願意盡全力輔佐他成就大業。 

後來曹操聽聞徐庶是一位大有才能的人,就將他的老母親騙去許都,以此要脅徐庶前來輔佐他。當時徐庶已被劉備重用為軍師,因此對劉備軍隊的虛實一清二楚,有幕僚建議劉備絕對不可以放走徐庶,否則就會讓自己身處險境,甚至更進一步獻策說:「只要不讓徐庶去許都,曹操就會以為徐庶不肯來而生氣殺掉徐母,如此,徐庶就會為了替母親報仇而盡力攻打曹操,再也不會去投靠曹操了。」

劉備聽了之後說:「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

因此,就在徐庶掌握大量軍機的情況下,劉備放走了他。徐庶自知離開劉備後再也無法回到他身邊做事了,卻又非常感激劉備,因此和劉備約定「縱使曹操相迫,終身不設一謀」。

徐庶騎馬走了一陣又折返回來見劉備,告訴他隆中的諸葛亮是一位絕代奇才,一定要親自前往拜訪他以獲得他的幫助,並明言諸葛亮就是水鏡先生所說的卧龍先生,能得到這樣的人相助,成就大業才有希望。

另一方面,他又前往諸葛亮的住處拜訪孔明,並將劉備推薦給孔明,希望孔明能念在朋友一場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心願,好好輔佐劉備。

劉備之所以能捨下徐庶,實在是因為仁德至深的緣故。上天是公平的,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所失;劉備當時看似傻子,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安危,好像是失去了一切,卻在往後得到了無人能敵的諸葛亮;而曹操萬般計量賺來了徐庶,卻毫無用處。

劉備臨終前雖然已經貴為蜀漢王了,卻仍然自謙自己德薄,告誡兒子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正是這種仁德的胸襟,使他在最落魄時終能以誠意感動諸葛亮,踏出茅廬相助,劉備的建國大業也才能成功。

由此可見,劉備的仁德確實是一般人所不能及的。這樣的人如何能以巧詐的手段騙取智慧過人的諸葛亮立誓明志呢?

劉備之所以崛起,除了本身頗具仁德外,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他充滿情義,因此他和諸葛亮的關係似君臣也像朋友,於是臨終前重託諸葛亮照顧自己的兒子,也要兒子們視諸葛亮如父親,其實是可以被理解的。 

而諸葛亮也並不是一位戀棧權勢的人,相反的他是一位恬淡寡慾的修煉者,從他一生的事跡我們可以窺見一二:

他娶妻不以貌美而求賢德,諸葛夫人在當時是出了名的醜女,而她的賢德就如同她的容貌一樣出名。

諸葛亮答應輔佐劉備後,囑咐弟弟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這個心願至死都無法完成。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公有領域)
位於成都武侯祠的諸葛亮殿。(公有領域)

臨終,諸葛亮囑咐要把自己葬於定軍山,不用牆垣磚石,也不用一切祭物;又寫下遺表給後主說:「臣在成都擁有八百棵桑樹,貧瘠的田地十五頃。我的子孫們穿衣吃飯之外,尚有剩餘。至於臣在外任職當官,沒有收取甚麼財物,隨身的衣物和飲食,完全由國家供給。也沒有另外經營生計,來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時候,不要讓我家裏有多餘的幣帛,外面有多餘的錢財,因而辜負了陛下。」死後,果真和他說的一模一樣。 

當年周瑜要用火攻曹操大軍,卻苦於東南風不起而病倒時,諸葛亮告訴他:「亮雖不才,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於是借來東南風大破曹操數十萬大軍於赤壁,周瑜駭然:「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除了巧借東風外,諸葛亮的觀星術也非常準確,經常能由夜觀星相變化洞燭先機,給予當時的情境適切的軍事處理,因而一般人均認為他神機妙算。

諸葛亮由於感受到劉備是一位寬仁厚德的人,因此又把自己的好友鳳雛先生龐統推薦給劉備,帶給劉備更大的幫助。許多謀士為了一展抱負都會主動拜訪名主,然而諸葛亮卻是在劉備最困厄的時候出來協助他。

如果諸葛先生是一個對權勢具有野心的人,當時就可以主動投靠最有權勢的曹操,或者也可以和他的兄長一起轉而投靠東吳的孫權;從諸葛亮對其兄長所說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對他有一些了解:「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

其實,他在《出師表》中也表明自己生逢亂世不求聞達的志向。而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只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盡全力完成先主復興漢室統一中原的遺願,以及盡一個臣子理應忠君的本份罷了。至於復興漢室的成敗則是自己無法預料的,所以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諸葛亮雖謙稱自己無法預料是否能復興漢室,然而從各方面的跡象顯示:其實他非常明白自己無法成功,只是當時不能明白說出罷了;另外一方面,為了克盡人臣的忠義,諸葛先生只好選擇了「鞠躬盡瘁」這樣的方式。

在《三國演義》中,提及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用木頭雕刻好自己的木像,為的是預防自己死後敵兵來犯時可以嚇走敵人;魏將鄧艾棄械暗渡陰平時,看見路旁的一個石碣,上面刻有諸葛武侯(諸葛亮)生前的題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 二士爭衡,不久自死。」果然魏將鄧艾、鍾會破蜀之後爭功,先後被自家兵馬殺害。由此可見諸葛亮擁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馬前課》是中國古老的預言之一,相傳是諸葛亮所做,而第一課就是諸葛亮對自己的預言:漢朝氣數已盡必然亡於魏國,雖然自己一切的努力都是「無力回天」,還是要克盡己力輔佐蜀漢,直到自己「鞠躬盡瘁」為止。

第二課則預言了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進而統一三國分裂的時局。往下每一課都預言了一個朝代,而且每一課都按著朝代的先後順序排列,每當一個朝代過去之後,後人們才如夢初醒般的驚歎它的神準。

那麼,究竟是甚麼力量支持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一個凡人之所以要努力,是期盼享受自己成功的喜悅,而諸葛亮卻明知自己是空勞一場,還是用生命認真的演出一場時代大戲。能有這樣豁達的胸襟,豈是為了謀取個人權勢慾望呢?而諸葛亮所做的一切又是為了甚麼呢? 

有些人雖然壯志未酬身先死了,卻給後人留下了做人的典範;有些人則為了成就心願而巧取豪奪,也許當時確實是成功了,卻讓後人明白了忠奸、好壞、善惡的不同。因此,不論身處甚麼樣的時代,我們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本著善心適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生命的光輝永遠光亮下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