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在古代也稱為上元節,是指黃曆的正月十五日;這天晚上叫「元宵」又叫「元夜」「元夕」。元宵節是中國古代最重要也是最熱鬧的節日之一。這個節日始於唐代。
為甚麼元宵節在古代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呢?
也許有讀者聽說過「金吾不禁」及「放夜」這兩個詞。「金吾」是古官名;負責皇帝的警衛、儀仗以及徼循京師、掌管治安的武職官員。其名稱、體制、權限歷代多有不同。漢有執金吾,唐宋以後有金吾衛、金吾將軍、金吾校尉等。古代由掌管京城警衛的金吾禁止夜行,唯於正月十五日開放夜禁,稱「金吾不禁」。據唐‧韋述《西都雜記》記載:「西都京城(長安)街衢,有金吾曉暝傳呼,以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唐‧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曰:「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放夜」和「金吾不禁」是一個意思。正月十五夜前後各一日暫時弛禁,准許百姓夜行,稱為「放夜」。據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放夜》記載:「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正月望,初弛門禁;玄宗天寶六年正月十八日,詔重門夜開,以達陽氣;朱梁開平中,詔開坊門(古時街巷之門)三夜……太平興國六年(西元981年,宋太宗的年號),敕然燈放夜為著令。」
據筆者考證,宋‧高承的記載有誤。元宵「放夜」或「金吾不禁」的規定,肯定是在唐睿宗先天二年(西元713年)之前就有了。因為史書記載最早的元宵鬧花燈之事是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710年)。而筆者發現在《全唐詩》中,唐高宗(西元649年-西元683年在位)時一位文人崔知賢寫過一首詩,記載了鬧花燈的見聞:
今夜啟城闉,結伴戲芳春。
鼓聲撩亂動,風光觸處新。
月下多遊騎,燈前饒看人。
歡樂無窮已,歌舞達明晨。
(【上元夜效小庾體】
《全唐詩‧卷072_004》)
唐朝的大詩人陳子昂(西元661年-西元702年)也曾記載了元宵鬧花燈之事:
三五月華新,遨遊逐上春。
相邀洛城曲,追宴小平津。
樓上看珠妓,車中見玉人。
芳宵殊未極,隨意守燈輪。
(【上元夜效小庾體】
《全唐詩‧卷084_030》)
陳子昂詩中的「三五」一詞其實就是「十五」。崔知賢詩中寫了「歌舞達明晨」,那是一定要「放夜」才行了。由此可見,中國古代過元宵節及鬧花燈的習俗應該是從唐高宗開始的。
之所以開放夜禁三個晚上,是為了讓老百姓鬧花燈、逛燈市;而且有時連皇上都要微服出宮,與老百姓共賞花燈。據史書記載,詳見《舊唐書‧中宗紀》。景龍四年(西元710年)上元夜,唐中宗李顯與韋皇后微服出宮觀賞花燈,發現燈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中宗跟皇后一商量,乾脆讓宮女們也來看看熱鬧,所以讓幾千個宮女都換上平民服裝,一起出宮逛燈市。怎見得燈市熱鬧呢?有當時的大臣張說的詩為證: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裏太平人。
龍銜火樹千燈艷,雞踏蓮花萬歲春。
帝宮三五戲春台,行雨流風莫妒來。
西域燈輪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
《全唐詩‧卷089_032》)
詩中的「燈輪」是指一種大型的燈綵,或者說是一種大型的花燈,當時從西域進貢來朝的「燈輪」並不大。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元宵花燈(或燈綵造型)是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前由唐人製造出來的,據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三記載:「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於京師安福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玉,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唐代的1尺大約等於現在的0.267米。那麼二十丈高的燈綵大約是現在的53.4米,至少是現在的18層樓高。而且裏面還點燃著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我們不得不佩服唐人的智慧和製造工藝的神奇。
前面講到唐中宗李顯和韋皇后微服出宮觀賞花燈,後來還逛到中書令蕭至忠的府第坐了一會兒,才起駕回宮。沒想到那放出宮看花燈的幾千名宮女,有一大半沒有再回皇宮了。也許是唐太宗有放三千餘名宮女出宮,任其自由婚嫁的先例吧,詳見《貞觀政要‧仁惻》。唐中宗也沒有把宮女不回皇宮的事情放在心上,所以第二天晚上又拉著皇后再次出宮逛燈市。
那麼,元宵節除了看花燈、逛花市之外,還有些甚麼節目呢?
當然,唱歌跳舞的節目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唐‧楊炯《奉和上元酺宴應詔》云:「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這裏的「魚龍百戲」是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據《漢書‧西域傳讚》記載:「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唐代經學大師顏師古注曰:「魚龍者,為猞猁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也就是說,正月十五元宵時有一個「魚龍百戲」的節目,很值得觀賞。
南宋詩人范成大寫的《燈市行》詩中,也記載了當時的盛況:
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
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
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
兩品爭新最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
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閑也向城中看;
酒壚博塞雜歌呼,夜夜長如正月半。
災傷不及什之三,歲寒民氣如春酣;
儂家亦幸荒田少,始覺城中燈市好。
(《全宋詩‧卷05》)
詩中的「燈影戲」,我想一定是大人小孩都愛看的節目。「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是講花燈製作的巧奪天工。而「博塞」亦作「博簺」。即六博、格五等古代擲彩下棋的比賽遊戲。這種遊戲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流行了。
從宋代開始,正月十五元宵節,皇宮中也開始製作花燈,並懸掛花燈供皇上等觀賞。據《宋史‧文苑二》記載:「元夕,上(宋太宗趙光義)御乾元門觀燈,嘉正獻五言十韻詩。」又據《宋史‧嘉禮四》記載:「政和三年(宋徽宗年號,西元1113年)正月,詔放燈五日。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詔景龍門預為元夕之具,實欲觀民風、察時態、黼飾太平、增光樂國,非徒以遊豫為事。特賜公、師、宰執以下宴,及御制詩四韻賜太師蔡京。」
明朝的文淵閣大學士、少師楊榮曾寫了一首詩,記載了元宵時被賜入宮觀燈所見:
【元夕賜觀燈(三首)】
海宇昇平日,元宵令節時。
彩雲飄鳳闕,瑞靄繞龍旗。
歌管春聲動,星河夜色遲。
萬方同燕喜,千載際昌期。
禁苑東風暖,青霄月正中。
魚龍千隊戲,羅綺萬花從。
雲嶠祥光麗,星橋寶炬紅。
太平多樂事,此夕萬方同。
像緯臨天闕,瑤空集萬靈。
雲霞紛掩映,星斗疊晶熒。
寶地春應滿,金門夜不扃。
千官陪宴樂,拜舞在明庭。
最有趣的是清康熙二十四年元宵,清聖祖康熙皇帝開放中南海,讓大臣及普通百姓進來觀燈,與百姓一同歡度元宵佳節。據《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一‧文苑一》記載:「又四年元夕,聖祖於南海大放燈火,縱臣民使觀,嘉炎(徐嘉炎)複應制撰記;皆稱旨。」
文章的最後,筆者獻上絕句一首,祝願讀者都有一個歡快、熱鬧的元宵佳節:
中華禮俗蘊清奇,古道心懷士秉持。
須得法光開四照,乾坤再現正昌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