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97年至今21年,活躍於本地社運的攝影師謝至德,拿出私藏的黑白組相,以《萬念.叢生》名義舉行攝影展,記錄了97前眾生百態。相片多達50餘張,沒有大場合、大人物、大事件,只紀錄了生活在你我身邊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攝影師稱之為:「為香港人造像。」

為何要拍攝這輯相片?現年47歲的謝至德,坐在賽馬會畫展內設的簡易茶座,和記者輕聲細語,回憶當年的故事:「我那時20多歲,見到97前很多外國攝影師拍香港,記錄的只是帆船、漁民、髒亂的畫面,我很不忿氣,香港不是這麼落後,所以決心為香港人造像。」

記錄歷史 
為缺席回歸儀式的人

古有工匠窮其一生造像,一為敬天地,二為記錄歷史。謝至德也是本著記錄歷史的初衷,日日穿梭於大街小巷之中,捕捉港人的生活畫面。當時他正職是攝影記者,曾任職於《星島日報》、《香港聯合報》和《快報》等。工作時手上兩部相機,一部是為工作而拍,另一部為興趣而拍。拍的是菲林照片,而且拍了之後,沒有外界的認同和掌聲,但謝至德卻樂此不疲。

「當時有一種大限將至的感覺,我衝出去影,因為擔心如果唔影,就沒有了。一定要有人記錄。」鏡頭下沒有大人物,都是不知名的平民百姓,男女老少。從旺角雀鳥街叼著香煙養雀的老翁,到中環盤地而坐打電話的長髮女子,再到菲傭接放學的小學生,似有「粵語殘片」的感覺。「因為他們缺席了這個回歸。我希望留下一些影相,給子孫。」他說。

悲喜交集
每個人看的感受都不同

97之前的港人,面對不確定的命運心情如何?記者發現鏡頭下的人物,鮮有笑容。謝至德則說,香港人一直都很「沉重」,「我自己當時也感無奈,不知前程,介乎悲喜之間。」

每個人看相片的感受都不同。謝至德說,「有的想哭,想擁抱這個時代;有的想起龐貝古城火山爆發,因灰塵將人封存住,好像你凝結在這個時空。」也有一個畫家形容照片是一首歌,歌詞就是政治,「不同政治方法配不同的歌」。有年輕人看後忍不住哭,想起和家人之間不開心的事,「我勸他要孝順父母」,「當然都有人覺得香港一點也沒有變。」

物是人非
20年香港變化太大

跟隨攝影師的腳步,記者逐張瀏覽照片時,發現很多相中景象如今已經消失。比如1995年拍攝的《旺角舊雀仔街街口》,照片中兩名老翁閒談,其中一位拿著雀籠,右下角牆上還有「往荃灣站」的標誌。拍攝地點是旺角舊雀仔街街口。舊雀仔街原本是旺角康樂街,曾是買賣雀鳥、雀籠及相關用品的集中地,因而有「雀仔街」之稱。但1990年代中後期被拆卸,現已成為大型商場朗豪坊的一部份。

另一個消失的景物則是旺角花園街的小理髮鋪,現已變成商場或攤檔。謝至德指著1998年拍攝的《旺角花園街的理髮師》說,當時這家門口掛有珠簾的理髮店,在他眼中很神秘,一日店內有人掀開門簾,他趕快調好相機,衝過去拍。「店內一切隱隱若現,很過癮。」他滿足地說。

還有1998年拍的《灣仔大佛口教堂外的搬運工人》,搬運工人赤裸上身,背景的灣仔大佛口教堂,原是香港的宗教地標,現在也沒有了。98年被重建成一幢22層高的循道衛理大廈。

回望過去21年,謝至德感嘆現今香港變化太快。除了各式傳統建築被拆卸外,樓價太貴,人多了,城市變得擁擠不堪。97前是前程不確定的迷惘,今天則是「情緒一邊倒」的政治迷思,比如年輕人找不到出路,「上一代的人,去到依家生活都不會太差,但年輕人,難以支付這麼高的樓價,很難起步,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所以很多年輕人無懼走出去,表達自己。」

《旺角舊雀仔街街口》
《旺角舊雀仔街街口》

《灣仔大佛口教堂外的搬運工人》
《灣仔大佛口教堂外的搬運工人》

《旺角花園街的理髮師》(局部)
《旺角花園街的理髮師》(局部)

經歷社運 
決心從自我修煉開始

謝至德曾拍過很多不同的社會事件,從菜園村、天星碼頭,到七一、六四、佔中等等,但近年來作品由寫實漸漸變得帶有詩意,蘊含著信仰和哲學的訊息。謝曾經說過,他認為沒有能力能夠改變世界,「只有自己走向善,一切才會改變。」

為何有如此大徹大悟的感受?謝至德稱,或許是因為2012年12月21日,瑪雅預言稱之為「世界末日」,當時人人都怕,有人儲備糧食,有人興建防空洞,他則和太太走到中文大學去踢落葉。最終「末世歸零」,世界開始新秩序,他也和太太一起從事件中「覺醒」,即開始自我修行。

「你改變世界,首先要做好自己先。如果你自私,心不好,你做出的東西就不好。我開始覺得改變自己最重要,我不靠任何政黨,上街抗爭並非最好的方法,而是一定要修好自己。你沒有從逆境中學習,你就不會令自己更加厲害。」

雖然做攝影師很清苦,沒有基金贊助,美術館不會賣他的作品,他怕麻煩也不願意去申請任何政府資助,甚至要靠偶爾幫人裝修以維持生計。但他很認命,一切隨遇而安,遇事向內找,「都是我自己的問題,可能以前我對人家不好。」

至於攝影之路,謝稱一切隨緣,很多時候都是要自己出錢去記錄那段歷史。比如,拍攝菜園村就花費了他5、6萬元,但他覺得值,拍攝亦「鼓舞了村民」。

上下兩部 
4月展出《萬念‧歸寂》

謝至德今次辦攝影展,是因攝影計劃書獲選為2016年WMA委託計劃「我們是誰」得主,而有機會令這批相片面世。

今次展出的是第一部份,取名《萬念.叢生》,頗有些禪味。謝至德解釋,是因為年輕時念頭太多,躁動不安,「希望從萬千念頭裏,找到一個做人的正道」。第二部份《萬念.歸寂》,則是希望反思社會對錯,「我們終點是講生死,講無常」。

《萬念.歸寂》將於今年4月中旬的WMA大師攝影獎作品展同場舉行。作品以「邊界」作為創作切入點,審視港人在主權移交後身份的迷失、混雜與矛盾。 

主辦單位介紹,兩部曲是有關港人身份的展覽,是對香港回歸前後30年間港人身份的流動作出反覆詰問,亦是謝氏30年的個人經歷與修練。◇

謝至德攝影展

《萬念.叢生》

日期:1月27日至2月14日

時間:1:00pm-8:30pm(星期一至五)、11:00am-8:30pm(星期六、日)

地點: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萬念‧歸寂》

展覽日期:2018年4月14至24日

展覽時間:上午10時正至晚上8時正

展覽地點: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館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