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初期,周恩來辦公室有一位主管對外宣傳的主任秘書,名叫楊剛。她也是辦公室多名工作人員中唯一的一個副部級秘書。後來,她調到《人民日報》任副總編輯。1957年10月7日早晨,她被人發現死於北京煤渣胡同《人民日報》社宿舍內。醫檢報告稱,楊剛是吞服大量安眠藥而死的,那麼她為何選擇走上了不歸路呢?

Fotolia
Fotolia

楊百朋,北京神龍國際旅行社董事長,文革時期曾在高幹子弟雲集的北京四中讀高中。他在北島等主編的《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一書中,也寫下了自己的「紅色記憶」。

文章寫道:「(楊氏)家族龐大,各種人物都有。從前清到民國,不乏顯赫人物。從老人們的談話中,好像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這些民國大總統都能和我們家扯上關係。」

當然,楊氏家族中也有在中共裏邊當上高幹的。這個人就是楊百朋筆下,曾經擔任過周恩來的主要秘書,還主管過《人民日報》的「我的姑婆,我爺爺的妹妹」。

對於這位沒見過的姑婆,楊百朋的印象來自於家人的描述:「聽我姑姑說,這位姑婆曾給他們新華社的全體人員做過報告,講話精確幹練,滔滔不絕,在台上還一支接一支抽菸。50年代這位姑婆自殺了,可能是對50年代後期黨內政治生活氣氛失望。『因為是自殺,追悼會的場面不夠大』,我奶奶這樣說。」

楊百朋這位自殺的姑婆叫楊剛,中共建政初期曾為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秘書,級別為副部級,她也是辦公室多名工作人員中唯一的副部級秘書,周恩來讓她主管對外宣傳。後來她調到《人民日報》任副總編輯。1957年10月7日早晨,她被人發現死於北京煤渣胡同《人民日報》社宿舍內,是吞服大量安眠藥而死的。

才女誤入歧途

1905年出生的楊剛,原名楊季徽、楊繽,祖籍湖北沔陽,其祖父楊東祿是鄉間秀才,行醫、賣字養家糊口,未及30歲便拋下妻子和兩個幼子,即6歲的楊介康、3歲的楊會康離世。在舅家的幫助下,楊家兄弟求學讀書,楊介康中了1892年的進士,當上了廣東省的地方官;楊會康則由武昌守備做起,歷任江西道台、湖北省財政廳、政務廳廳長等。楊會康即是楊剛的父親。

在楊剛眼中,父親脾氣暴躁、固執,母親心地善良、為人忠厚、慷慨大方、見義勇為,因此,楊剛繼承了父親暴躁執著和母親堅毅果敢的性格。

根據大陸2008年第九期《文史精華》的文章〈紅色才女楊剛的一生〉描述,楊剛5歲進入家塾,開始讀「四書五經」,並學習商務印書館出的新式教科書及地理。其自傳中提到楊剛小時「每天要唸上18個小時的書,中間沒有休息,只有夏天才准許我們中間回家一趟,洗澡和喝綠豆粥」。

1922年,楊剛進入江西南昌美國美以美會創辦的葆靈女子學校學習,隨即改名楊繽,並以「貞白」為筆名開始寫作。在此期間,她接受了共產革命思想,並熱衷於革命。

1927年,國民黨「清黨」後,共產革命失敗,此時的楊剛也從葆靈女校畢業了,因成績優異,免試直接進入北平燕京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28年,在燕京大學讀書的楊剛加入了中共,並積極參加中共組織的抗議北洋政府的學生活動。期間,她還參加了左翼文藝運動,和謝冰瑩、潘訓(潘漠華)、孫席珍等作家共同發起成立了北方「左聯」。與此同時,她也收穫了與虔誠的基督教徒、美國女教授包貴思的友誼。

「退黨」插曲

1932年秋,楊剛從燕京大學畢業,隨即與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生鄭侃結婚。畢業前夕,她因與中共黨組織負責人發生口角,竟導致退黨(1938年重新入黨)。關於這件事,她在一份自傳中有過詳細的說明。

大學畢業那年秋天,楊剛的同班黨員都已經離開學校,黨小組由一位性格古板、工作方法生硬的山東同志負責。那時,楊剛病後身體虛弱,需要時時躺下休息,不能正常工作,於是向那位山東同志請假。這位山東籍負責人沒有答應,批評她「怠工」。楊剛說:「你們說我怠工,我就算了。我不能工作,我退黨!」這個「政治生涯中的插曲」或許就是讓她後來走上絕路的一個原因。

寫作實為中共宣傳

1932年底,結婚不久的楊剛到了上海,並於次年春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還結識了替中共宣傳的美國左翼作家史沫特萊。1933年,楊剛重返北平,參與編譯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其中還包括她創作的短篇小說《日記拾遺》(《肉刑》)。其後,楊剛夫婦參加了由顧頡剛教授主持的《大眾知識》雜誌的編輯工作,發表創作及評論。

抗戰爆發後,楊剛於1939年夏天抵達香港,接替蕭乾出任《大公報》「文藝」副刊主編。楊剛利用報紙,繼續替中共宣傳,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她「堅守著這塊相對獨立的陣地,與革命人民同呼吸,團結進步的、革命的作家,以可能的方式同反動派作鬥爭」。而其在此期間創作的散文、小說、詩歌,同樣擺脫不了這個主旨,即反對國民黨,替中共宣傳。

在香港期間,楊剛還大力在文化名人中開展統一戰線工作,並與許地山、喬冠華等人一起,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理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楊剛等偷渡惠州,進入東江游擊區,後又到達桂林,繼續主編《大公報》的「文藝」副刊,開展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

1943年,楊剛輾轉到達重慶,仍然主編《大公報》的「文藝」副刊,其才幹受到了中共高官周恩來的器重,楊接受了周下達的以編輯和記者的身份,與美國駐華使館人員和美國記者聯繫的工作。很顯然,這是中共利用英語精通、具有個人魅力的楊剛來進行對外統戰。同年,在國民黨福建中央銀行工作的鄭侃死於日軍的轟炸。

悲痛中,楊剛被中共派往美國哈佛大學留學,並兼《大公報》駐美特派員。在留美前,她把女兒鄭光迪送到了延安。在留美期間,她根據中共的指示,一方面寫了一系列美國通訊刊登在重慶、上海的報刊上,另一方面向美國知識界進行宣傳,並參與中共留美黨員工作組的領導工作。

抗戰勝利後,楊剛又撰文批評美國政府支持國民黨政府。她給美國總統哈里•杜魯門的譴責信,現在就存放在美國獨立城杜魯門圖書館「戰後對華政策」的檔案中。

1948年9月,楊剛從美國回到香港,擔任《大公報》社評委員。秉承中共的指示,她不斷向當時的總經理胡政之與總編輯王芸生做工作,使他們最終走向了反蔣擁共的立場。聽了楊剛的話,投奔中共的王芸生在文革中也慘遭批鬥。

隨後,楊剛抵達中共占領區,後隨軍南下進入上海,擔任接管上海《大公報》的軍代表。

成為周恩來秘書 丟失日記被調離

Fotolia
Fotolia

中共建政後,楊剛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員會擔任主任秘書。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楊剛轉任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秘書,忙於各種機要事宜。在這一年,她丟失了一本日記。

中共《黨史博覽》2014年12期刊登作者黎辛題為〈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楊剛為甚麼自殺〉一文透露,1950年10月,楊剛丟了一個重要的筆記本,裏面有些中共的機密,為此她壓力很大,向周恩來請求處分。周恩來說,筆記本不會丟到遠處,會找到的。原來,撿到筆記本的人把它交給了周恩來,周已經看過。

筆記本內不僅有中共黨內機密,還有楊剛與美國新聞處駐中國的負責人費正清的親密交往經歷,特別是還有她和費正清聯繫的方式,而這時美國與中國並無外交關係。

周恩來將上述情況告訴了中央組織部部長安子文,要他與楊剛談話,並隨後將她調到《人民日報》當副總編輯主管國際宣傳。雖是平調,一切待遇不變,但是楊剛非常難過。她知道,這是對她不信任了。

儘管如此,楊剛到了《人民日報》社後,依舊貫徹中共的指示,宣傳中共的對外政策和對國際事務的看法。然而,在其到報社工作不到一年,楊剛因車禍造成嚴重的腦震盪,因療效不佳,一直未能恢復正常。此後改為主管《人民日報》的文藝宣傳。

自殺之謎

1957年10月7日,楊剛自殺離世,年僅52歲,唯一的女兒鄭光迪還在蘇聯留學。關於其自殺的原因,現在依舊是個謎。

黎辛的文章稱,楊剛自殺的前一天,剛剛參加了批判丁玲、陳企霞的「反黨集團」大會。大會的主題是批丁玲等人早年的「歷史錯誤」,場面慘烈。這個事件或許成為楊剛結束生命的最後一擊。那種場面,使楊剛感到她可能也要像丁玲那樣被批鬥,尤其是她還有過退黨的經歷,因此自殺。

共識網2014年3月3日發表的裴毅然撰寫的題為〈紅色才女楊剛自殺之謎〉一文認為,楊剛自殺原因至今為謎,共有三說:一是病因說;二是丟本說;三是政治說。

作者認為,楊剛自殺有深刻複雜的政治原因。病情因素並不大,可以排除。「丟本說」或為一因,但絕非主因。「政治說」之所以不被接受或長期被迴避,是一旦承認豈非否定了「反右運動」。

《人民日報》編輯葉遙也曾在《炎黃春秋》2006年第12期發表的文章中質疑,難道楊剛的死和「反右派」鬥爭造成的極不正常、人人自危的嚴峻政治局面無關?當時社會上的頭面人物,包括著名報人、作家、藝術家等等,許多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中有她多年共處的老同事和相知的朋友,難道對她沒有觸動?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楊剛能逃得過「反右」,也終將逃不過「文革」。◇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