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圍攻鄴城的九節度使官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杜甫從洛陽到華州途中,經過新安縣(在今河南省),見到並聽到了許多關於徵兵的事,就寫了這首詩,與〈潼關吏〉、〈石壕吏〉是同時寫的,都是寫現實內容的樂府詩,被後人稱為「三吏」。
這首詩寫唐軍兵敗後,沒有壯丁補充兵員,便徵召「中男」入伍的情景。開始四句,寫杜甫途經新安,聽到那裏正在點兵(呼名查人數),「借問新安吏」,杜甫向正在抓兵的「吏」問詢情況:知道這小縣已經無丁可抓了,為甚麼還要硬抓?下面便是「新安吏」回答杜甫的話,說明他們怎樣完成抓丁「任務」。「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就是新安吏的回答。唐代實行府兵制,稱徵兵文書為府帖。當時規定:「……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唐文典》卷三)天寶年間則規定:「自今以後,百姓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為成丁。」(《唐會要》卷八十五)成丁後才能服役。因為無丁可抽,就以「中男」頂替,所以說「次選中男行」。「中男」二句是詩人感嘆,「肥男」四句,是具體描寫當時的情景。
「莫自」句開始,到詩的結尾,是杜甫對被徵者和送行者說的同情和寬慰的話。「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是勸慰他們不要哭哭啼啼,要愛惜自己。「我軍取相州」等四句,是對鄴城戰爭情況的概述。相州即鄴城。「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是戰鬥情況的具體記述,史載:「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鄴城……城久不下,上下解體。(史)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赴鄴……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史思明以將精兵五萬敵之。……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敵我)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兵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郭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賊難料,指史思明來援。歸軍星散,指諸節度使,各潰歸本鎮。」(《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乾元二年二月)戰鬥情況,很難盡如人意,軍隊只好「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舊京,指東都洛陽。這兩句是說:這次新兵出發,距離家鄉並不太遠。緊接著說:「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以寬慰「中男」,說被徵者的工役並不太重。以下四句說,「王師」待遇尚好,送行的人不要哭哭泣泣,「僕射」是會像父兄對待子弟一樣對待士兵的。「僕射」,指郭子儀。
郭子儀在至德(757)五月任左僕射,這年九月,他領兵收復長安,十月攻克洛陽,以功加司徒,乾元元年(758)進位中書令。王嗣夷曰:「子儀時已進中書令,而稱其舊官,蓋功著於僕射時,且御士卒寬,郭僕射熟於人口,就其易曉者言之,俾無所懼。」(《杜臆》卷三)如父兄,言愛護士卒,能夠體恤他們。
本詩寫唐軍補充兵員,徵召沒有達到服役年齡的「中男」入伍的情況。詩中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高度的仁厚德性;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鮮明的政治態度,對郭子儀等唐軍將領,寄以厚望。在表現手法上以敘述為主,真實感強,全詩委婉哀怨,深切感人。是史詩性質的作品。
杜甫說:
我因事路過新安道,
聽到吵吵鬧在徵兵。
我問公差發生了甚麼事?
公差說:縣小無壯丁,
昨夜府裏文書到,
要選未成年男子去當兵。
未成年男子矮又小,
怎能送去守洛陽城?
長得胖一些的孩子,有母親送,
苦瘦的孩子,只好孤零零。
河裏流水唱哀歌,
青山為之放悲聲!
我勸眾鄉親,收起眼淚別難過,
即使哭死,天地也不知情。
我軍打相州(即鄴城,在今河南安陽),
原以為一天半日就完成。
哪知賊兵來援兵(賊兵指史思明),
節度使們潰敗各歸營。
新兵就近吃存糧,
留在京城附近不遠行。
掘壕很淺不到水,
放馬的活兒也很輕;
況且軍官很和藹,
對待新兵有感情。
(以上六句都是杜甫安慰新兵的話)
送行的人,也別哭得太傷心,
(最後兩句是杜甫安慰家長們的話)
僕射待士兵像父兄一樣親!」
(僕射相當於宰相的官,指郭子儀)◇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