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在光河的彼岸邀約大唐「詩聖」杜甫。說起杜甫,人們會想起很多的經典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些擲地有聲的詩句,依然響徹古今。

世人尊稱杜甫為「詩聖」,這一名號還有一段特別的來歷。傳說中,杜甫是上天陳芳國的一位文星典吏,被尊為「詩聖」。天使派他下凡人間,為大唐成就文章瀚海。他以詩文聲振中土,完成使命後,還要返回天國。當時,他將九天頒下的金字詔書佩戴在身上。一次無意中路過蔥市,青蔥的渾濁氣味污染了詔書的聖潔。杜甫回到家後,看到一團飛火充滿屋室,天使告訴他:「因邂逅污濁的氣味,你的名望不會顯貴。」

由他寫就的詩文,只傳下來一千四百多首。由於當時杜甫的名望低落,很多詩作遺失未能傳世,成為一大憾事。野史的傳說,為後人探知前朝過往,提供了一扇窗口。

以天下為己任

古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杜甫也將仁者的胸懷賦予山水之中。「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登臨泰山,吟頌出豪雄的氣概。那是以天下為己任,即使遇到挫折都不會動搖的慷慨氣度。

昔日,孔子周遊列國,遇到很多艱難困苦,甚至暴力威脅,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因為絕糧,孔子和眾弟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依然撫琴而歌。他被匡人圍困時,對弟子說:「周文王去世後,難道文德就不在我的身上了嗎?如果上天要消除這些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它;如果上天無意消除它,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

杜甫也曾面臨類似的境況。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在長安經歷了十年的困苦生活。十年艱辛,並沒有磨損他的信念,反而使他更加堅信自己的追求。

李白以大鵬鳥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杜甫則以鳳凰自喻,「側身長顧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勞。」「願分竹實及螻蟻,盡使鴟梟相怒號。」後世有人說,鳳凰的仁愛善予,正是詩人的自身寫照。

民胞物與的仁愛

世人評價杜甫,常常說到一個詞「民胞物與」。意思是,民為同胞,物為同類,一切都是上天所賜。由此延伸出廣泛的仁愛,既愛人,也愛一切物類,以示對上天恩典的珍視。「民胞物與」也泛指仁者的惻隱之心。

《老妻畫紙為棋局》,取材自杜甫《江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做釣鉤」詩意(公有領域) 

通過很多詩文,可以看到杜甫的仁愛。杜甫愛妻子兒女,愛護自己的弟弟妹妹。他與妻子楊氏相濡以沫,伉儷情篤。當他身陷長安時,懷念遠在鄜州的妻子,作詩云:「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當他帶著家人避難四川,在成都草堂的生活稍稍安定後,他作詩道:「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俱飛峽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固然一時生計艱辛,他也常常作詩,溫馨地撫慰家人。

杜甫將這份真摯的心推廣到天下,形成廣博、深沉的仁愛。安史之亂,杜甫困居長安,每逢秋雨連綿,生計窘迫時,他想到的是「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當他得知很多人被餓死時,他默念的是「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在他的筆下,他將松樹比作鄰居,可憐它被蔓草糾纏,以致生長緩慢。杜甫細膩的筆觸道出:「尚憐四小松,蔓草易拘纏。霜骨不甚長,永為鄰里憐。」

詩人的仁心甚至會澤及螻蟻和小魚,「盤餐老夫食,分減及溪魚」,「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杜甫柔軟的仁心使筆下的詩句格外溫和,充滿憐憫。

廣德二年(764年)杜甫再次回到成都草堂時,作詩《題桃樹》。「高秋總饋貧人實,來歲還舒滿眼花。」一棵桃樹都會結出果實饋贈給貧苦的世人,來年還會繼續開花結果,不斷饋贈於人。他通過描寫草堂景物慨歎世事,由此引伸出人要和燕子、慈鴉共生共榮,要和大地的一切共生。

詩人通過寫桃樹,表達出社稷正在走出兵亂,走向一統的美好結局。他在吟花看鳥之際,寄托美好的希冀。後人評價說,杜甫一生的心事都融在了這首詩中。他在草堂觀覽天下;而天下民風也都濃縮在草堂中。杜甫寫出仁民愛物之意,因此詩意深遠。

昔日,孟子說,大禹想到天下還有被水淹溺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被水淹著一樣;稷想到天下還有飢餓的人,就好像自己也正挨餓一樣。仁慈的先人對他人的痛苦常常感同身受。

杜甫能將胸懷放寬於天下,以稷契自喻,也正是因為他有一顆廣博的仁心。這顆廣博的仁心,使他看待天地的視覺非常寬闊。在他的心中,世間萬物都被賦予了生命的意義,都沐浴在無限的仁愛之中。◇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