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宜早
聖人曾告誡人們:年輕時碌碌無為,到老一事無成,即使活得很長壽,也只能落下個苟且偷生的結局。想來我這一生,儘管很難逃脫苟且偷生的罪過,不過既然已經活到了80歲,這樣的年紀,已經不可能再犯下更重的罪過,也就懇請大家能原諒我說些助益不大的話。(譯者註:此段為作者的自謙語,意思是說,自己活了80歲,一生碌碌無為,實在是罪過,愧對聖人的教導,沒能活出個有意義的人生,其實是儒者表示謙虛的說法,告訴世人自己懂得不多,但是活了80歲,就算有苟且偷生之嫌,還是想寫出人生的教訓、經驗,留給後輩和孩童。)
隨著年齡的增長,世間見聞與學識的累積,使我在人生的不斷思索中得出這樣的認識:一般說來,但凡是人,無論善惡,只要從諸事未懂的童蒙時期,就開始學習,接受教導,那麼,一開始所學的就會成為先入為主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會變成主導一生的品性,之後,即使看到聽到善惡兩方面的事物,都很難再影響和改變他。所以,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儘早讓他接觸仁善之人,教導他做人的正道。
墨子(譯者註:春秋戰國時代宋國人,也有認為是魯國人。墨家創世人)曾經悲歎白色的絲線被染成其他顏色,有如先天純潔的人性被後天薰染。說的真是太對了。為此,我期望鄉裡的孩子們,能夠早些得到教育。於是就把我早年所學,以笨拙的文章形式(指不用正統的漢語古文來寫,而是用平民才用的假名)寫出來。文章水準有限,錯誤難免,雖說自慚形穢,但是考慮到要想攀登到高處,必須從低處開始的道理,所以我針對尚未啟蒙的幼童,覺得這樣做應該比較容易接受,一開始就讀漢語,對他們實在是太高太難了。
如果不受教育
人生來稟賦天地之德,仁義禮智信這五大品性是與生俱來的。 (譯者注:解說《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說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能夠一直順應這五大品性做人,就能很好地堅守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五大人倫之道來處世。這正是人被尊為萬物之靈的原因所在。所謂靈,應該就是優越於萬物,有賢明智慧的生命。
然而,僅僅吃飽穿暖,住得安樂,不接受人倫道德的教育,就不知何為人道(做人的道理),從而與禽獸相近,如何區分人獸之別,人作為萬物之靈的證據何在?古代的聖人正是擔心人偏離人天生善良本性,所以立師建校,使得天下的人們,能夠從小接受教導,懂得做人的道理,避免走向禽獸之道。
作為人,即使再小的行為,若無老師的指引和教導,是很難自行判斷是非善惡的。如果論及做人的大道理,更高境界的賢明之道,就算是過去古代的聰慧之人,他們若無人教導,想要自己明白這個道理,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也要以聖人為師,方能習得。因此,今天的一般人,如果沒人指點、傳授,如何能獨自習得呢?
聖人,是人間學問最高之人,乃萬世師表,沒有聖人的教導,是無法知曉做人的道理的。因此,只要生為人,必須學習聖人之道,這樣的學習,尤其要在孩子尚未被世間惡習所沾染,未被遷移善良本性之前就要預先開始。(譯者註:《三字經》有言:苟不教,性乃遣。)否則,等到被惡習沾染,變成孩子的習慣後,再來糾正教導,就很難改惡從善了。所以,古人在孩子能自己吃飯,能說話表達意願時,就早早開始道德的啟蒙教育。
譯者解讀
這是《和俗童子訓》序言之後,第一卷的「總論上」的頭兩節內容,反復勸導人們教育孩子要早早開始,這裡通篇的教育,講的是聖人給人留下的做人的道德教育,絕非現代意義的技術和知識見聞等的教育。說的是做人的正道的啟蒙,要趁孩子未被惡習影響,未接觸到這些不良作風之前,就要開啟和守住他們天生善良的本性,有個指導人生的準則。否則,將來很難糾正,一生就會因此碌碌無為,甚至被毀掉。
看看今天整個世界以技術知識為重,以道德教育為末的本末倒置的教育留下的各種問題,或者精神層面的消極厭世,自閉抑鬱,或校園欺淩不知如何應對,等等因人與人相處不順帶來的社會問題、教育問題,有多麼普遍和令人頭痛,就能深切感受到這位江戶時代的儒學者,勸人早早開啟聖人的啟蒙教育,多麼具有先見之明。
現代的教育,不僅幼兒和小學教育本末倒置,就連高中、大學的教育,也是如此,人們漸漸地被教育成擁有高級技術,而道德低下的小人,(司馬光曾經把人分為四等,最高是德才兼備的聖人,德高才低為二等賢人,無德無才為三等愚者,最低一等是有才無德的人,叫做小人。因為小人雖有才,但是如果為害世間,其能力大大超過愚者,更不可取)所以近年來很多日本企業都不喜歡所謂的英才,太過聰明的高級技術知識分子,太過傲慢,待人不善,不肯聽從安排,難以敬業,反倒就業難。人們更喜歡本分忠厚的人。日本東洋哲學研究者們,意識到可怕的未來發展,呼籲回歸傳統教育,警告世人,再這樣下去,學校幾乎淪為批量生產古人說的小人的工具。君子就會消失。
今天的人,之所以活得迷茫,無聊空虛,只知道追逐名利和物質享受,感受不到溫暖和踏實,實為不知生而為人的價值和道理所致,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便會迷失方向,一生等同苟且偷生,毫無意義,甚至淪為禽獸之徒。
該書作者以三字經的思想為宗旨,展開詳盡通俗易懂的論述,加入先入為主的告誡和提醒,告訴人們只有師從聖人的教誨,才能懂得做人的正道。幾乎等於解讀三字經主旨的日本版。
成語典故:墨子泣絲
比喻人的品德變好還是變壞,環境的影響很大。
出自《淮南子·說林訓》:「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
據說,墨子曾見人染絲,十分悲傷,為之哭泣。歎道:用青色染絲就變成青色,用黃色染絲就變成黃色。染料變了,絲色也隨之而變;放入五種染料,絲就呈現五種顏色。 所以對於染絲不可不慎重啊!」
墨子其實是以此比喻不僅染絲如此,做人處世也如同染絲一樣。人性如絲,接觸什麼就會變成什麼,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人交友,如同染色,必擇所染,親近良師益友方可。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