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今後十六年內,約280萬平方公里的北冰洋公海將禁止商業捕撈活動。
12月1日,加拿大漁業部部長勒布朗宣佈,北極圈內國家與一些捕魚大國已達成歷史性的北極漁業國際協議。現今北冰洋未完全融化,暫時沒有大型商業捕魚活動,此次締約是防患於未然。
11月30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加、美等「北極五國」與歐盟、中國大陸、日本、南韓以及因紐特人代表等共同簽署了《北冰洋中部防止不受管制公海漁業協議》。
簽署方同意,這片相當於一個地中海面積的公海海域不得出現商業捕魚活動,同時將設保護區妥善維護及管理,並進行聯合科學研究,了解北極的生態系統,以及該區未來能否承受商業捕撈。
協議有效期為十六年。除非日後有締約國反對,此協議在期滿後會自動續期五年,直至有科學的漁業配額和規則出台。這項協議的內容須經十個簽署方批准。
加拿大漁業及海洋部長勒布朗(Dominic LeBlanc)稱,針對公海商業捕魚,具如此規模的國際協議還是首次。
美國國務院的海洋及漁業副助理國務卿鮑爾頓(David Balton)說﹕「政府組織罕有在事發前就著手解決,這是罕見的一次。」
歐盟執委會負責環境、海洋事務及漁業的委員維拉表示,這項具法律拘束力的協議「具歷史意義」,「並將彌補國際海洋管理架構的不足,並為未來世代保衛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
北極海冰漸減 保護生態成核心課題
北冰洋有逾10萬年歷史的永凍層,卻因全球暖化,覆冰變薄和面積萎縮,由常年冰封轉變為部份無冰狀態,魚類及海洋生物資源向高緯度移動使該海域形成新的漁場。
資料顯示,2012年起,每年夏季時多達四成的北冰洋公海變為汪洋。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數據預測,2050年時北冰洋的海冰量僅及1955年的54%,而且甚少有逾4米厚的,漁船也變得可以長驅直進捕魚。
不少科研人員、環保團體和政策制定者擔心,倘沒有國際法規限制在北冰洋中捕魚,會損害那兒脆弱易變的海洋生態。如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中日等國拖網漁船就在白令海峽的公海撈捕了數以百萬噸的狹鱈(pollock),致使狹鱈數量自90年代初銳減,迄未仍未復原。
2012年,2000名國際科學家聯署促請締約禁止北冰洋捕漁,防範類似災難。
2015年,加拿大、代表格陵蘭島的丹麥、挪威、俄羅斯和美國已經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禁漁協議。
又歷兩年,上述五國與中國、日本、南韓、冰島和歐盟就制定北冰洋核心區公海海域漁業管理協議進行多輪對話,最終達成協議。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