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聖誕節的石硤尾木屋區大火,5萬居民喪失家園,促成政府制訂長遠房屋政策,為低下階層興建公屋,更順應社會需求而發展居屋,實踐「居者有其居」的偉大構想。而根據鍾逸傑引述,麥理浩港督曾對他說:「房屋短缺是令香港人不快樂的最大原因。」多少年逝去,這個「最大不快樂的原因」仍然是最大的原因,而更大的諷剌是過去別國要到香港考察房屋政策,現在卻失察又失策,反而要到別國玩旅遊考察,全無對策! 世間一切的比較有時都非常討厭,使人心理極不平衡。由比較中思考優勝劣敗,強弱善惡,好壞禍福,自然問題多多。為何某地可以居者有其屋?某地卻要蝸居劏房籠屋?比較官員,比較政策,比較政治道德,比較離職後鋪排「搵真銀」的進取心得,就會了解退休後歸隱田園的公僕,與退休後榮華富貴的董事在本質上的分別。本質不同,自然行事與理想有別,過去可能為市民研究長遠房屋政策,現在只為自己囤地劏房想出奇謀妙策,怎會思想香港人快樂原因,甚麼是良心政策?
「知足常樂」是句老套舊話,囤地建宅,身處豪宅,自然對那些有劏房有籠屋有瓦遮頭的小市民,慰藉好應知足。但半個世紀過去,當年住在山邊木屋的小市民,家居環境、人均尺數是否比現在身處籠屋劏房的市民更優勝?社會進步了,人心卻沒有進步,知足可以常樂,貪足可能會更加快樂?住屋本應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現在卻成為炒賣囤積的投機商品,如果官商都囤積買賣,誰會甘心自己的商品跌價?人心只是私心,誰會制定政策去損害自己的利益?只有那些退休回鄉的「可敬傻瓜」才會出此下策!
堅尼地城的名稱來自香港第七任港督堅尼地,任內積極開闢土地,填築西區岸邊,使這片沿海新填地稱為堅尼地城。而現在「堅離地」卻成為一個可愛的形容詞,堅離地的人更比比皆是,他們對民間疾苦有充份認識嗎?可恨世界總是軟的人多,堅的人少,堅離地的人卻更多。而城中房屋建造即使可以增多,住得起的人卻只會減少,這種供需失衡,承受失衡的狀態,大大危害整個社會,傷害城中的小市民。
有頭髮誰想做癩痢?正常房屋負擔不起,唯有退而求其次走到工廠,可恨一場小火便奪去幾條性命,青春正茂,如此逝去,令人惋惜!石硤尾大火燒燬2,500間木屋,5萬居民痛失家園,造成3死51傷,不知是否因為聖誕節,大火衍生基督精神,使殖民地官員反思長遠房屋政策,造福市民。而劏房小火,又會衍生甚麼精神?甚麼政策?討厭比較,討厭現實,討厭人心只有私心,只有無休止的貪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