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就是被人尊稱為「經營之神」的、世界著名跨國集團公司「松下電器」的創始人。他生於1894年,享年94歲。在世人的眼中,他的經營,妙如神思。其實他少年時代,僅僅擁有小學四年級的學歷,也曾兩度成為學徒。然而正是無錢也無耀眼學歷的他,23歲開始創業。他的一生,為此充滿了不可思議的色彩。其實他的成功秘訣,非常簡單,人人皆知,卻常常被人忽視和遺忘。

從「熱海會談」危機說起

松下幸之助被後人用各種現代的經營術語所研究和總結,人們企圖從他白手起家的神話般的成功經歷,尋找他巧妙的經營手法,卻忽視了他最關鍵的東西。一個沒有高學歷的人,到底憑著甚麼,能夠擁有如此驚人的能力和力量,能夠領導如此大的集團呢?讓我們從他66歲退出社長職位後,成功化解的一次企業危機說起。

這次事件的解決,不僅化解了危機,還讓企業更加穩固,足以看到他在企業中無所不在的威信。他出乎意料的解決危機的做法,給所有在場的經營者,上了一堂讓人感悟頗深的經營課。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他退出社長職位的三年後,也就是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迫在眉睫的時候,松下電器召開了「熱海會談」。

熱海會談,是一次由松下電器在靜岡縣熱海市的賓館召集和主持的懇談會。出席懇談會的主要是全國的販賣會社、松下電器的專門代理店的社長和店主們。為的是讓松下的員工和這些承辦松下電器販賣店主們,有機會坐在一起,拉近距離,可以面對面地交流。

可事情卻出現了意外,不僅沒交流好,反倒一開始就出現混亂。

原來負責販賣松下製品的代理店和其它主要販賣會社,大半出現了經營赤字,度日艱難,很多人抱怨,家庭需要的主要家電,在日本基本普及了,即使現在繼續銷售松下的電器,也賣不出去。大家因為經營的不安,開始把矛頭指向松下,不一會,雙方之間,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越演越烈,各自都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指責對方,互不相讓。

負責銷售的店主們把經營赤字的原因,全部歸到松下。有的說松下製品很不好;有的說就松下自己得利,真的很奇怪;有的說,松下沒有誠意,態度不好。等等各種情緒和憤怒都爆發出來了。而松下的一方,則認為他們出現赤字,是他們自己的經營出錯,不能怪松下。兩天的會談,坎坷難行,矛盾根本無法化解。眼看這次會談,就要以失敗告終。彼此的不信任和相互怨恨,將產生多大的後果可想而知。

幸之助的一席話  化解了危機

就在松下製作方和販賣店的銷售方,彼此關係頻臨破滅,矛盾極端激化的時刻,已經從社長職位退位的松下幸之助出乎意料的一席話,神奇般地改變了這險惡的境況。

他說到:「我們這兩天,徵詢到了大家許多的意見和看法,思慮再三,到底還是我們松下的責任,原因出在我們這裏。我深感抱歉,我們松下,在過去很長的時間,受到大家的關照和厚愛,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居然將這些關照和厚愛都給忘記了。」

就這一句開頭的道歉、勇於承擔責任和知恩不忘的態度,瞬間就讓大家激憤的心平靜了下來,他滿滿的歉意和真誠交心的姿態,觸動了大家的心,都倍感意外,靜靜地聽他說話。

之後,他非常感觸地對大家講述了他剛剛開始創業時的很多感受,他說那時,他身邊只有幾個人,從製作電燈開始,經歷了幾十年的歲月,之所以能夠成長成今天的大企業,全都是仰仗大家當年拚命地幫助我,將我製作的電器製品給買了出去,我怎能忘記了這些呢?

回首往事,幸之助百感交集,當年創業的艱辛和危難中受到的支持和恩惠,一起湧上心頭,聲調不禁變成哽咽,聲淚俱下。

大家聞言,如同被突然驚醒,深受觸動,是啊,甚麼時候,不知不覺地將這份長年建立的寶貴的關係和恩義,給忘記了呢,為了利益,如今彼此怨恨傷害,真的太慚愧了。於是大家善良的本性被激發,紛紛自省。「我們也不好,也有錯,我們大家跟松下一起,努力加油吧。」

就這樣,剛才還是怨恨不停的雙方,瞬間變成了相互照應、親密無間、團結一體的兄弟了。

之後,他把壞事變成了好事,重新調整販賣店家,聽取大家的意見,把這些商家統一整合成更加合理的銷售網。

經營會社 做人而已

這次事件的解決,無疑給所有在場的商家,上了一次感悟很深的經營課。感恩、謙卑、真誠待人的態度,鑄就君子的人格,這種人格,在利益面前不忘做人的基本道義,才是他巨大領導力和經營力的根本。打動人心的,不是威脅、爭鬥,也不是利益的誘惑,而是善良的人性。

說白了,他不過是以待己之心待人而已。別人給過自己的,感動過自己的,那就是人最需要的,在人有難時,伸出援手,承擔責任,就這麼簡單的一顆心。

他作為代表日本企業的商業巨頭,沒有高高在上的傲慢,反而在針對責難時,居然敢於反省自己忘記了曾經受到過的恩惠,不被眼前的利益左右自己的為人本性,就這一點,就非常驚人。

他在位時,不僅能做到向小商家低頭彎腰,大度謙卑,還能在危機中從不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而輕易解僱員工!他認為會社是公共的器物,並非自己一人所有,是為社會謀福利的,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踐行道義二字,雖然他不是神,但他被稱為商界的聖人。

其實他的經營之道就是做人,他認為公司經營,人最重要,說到底,經營公司,製造物品,目的為的是有益於人的生活,所以他待人十分厚道。

他的這些思想,並非來自高不可攀的英才教育的學校,而是來自於9歲開始的學徒經歷,以及他父親對他的影響。在那看似很艱苦的,跟電器行業毫無關聯的學徒生涯中,他學到了影響他一生的經營之道。(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