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9歲女孩譚芷昀Celine在《全美一叮》(America’s Got Talent)獻唱《鐵達尼號》主題曲歌喉驚艷全場,引發全球熱議。孩子登上國際舞台確令人驕傲,但不可忽視,如今孩童越來越早熟、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大眾傳媒給孩子灌輸的音樂是否起到一定的影響力?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曲目,是家長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大問題。

近年,越來越多的真人秀節目邀請孩子獻唱,如美國《全美一叮》(America’s Got Talent),《全英一叮》(Britain’s Got Talent)和大陸《中國新聲代》等等。小選手很多選唱成人歌曲,舉手投足間都是成熟的「明星」風範。

而當前在香港小學生中流行的曲目,也不乏各類流行歌曲的身影。一名本地小學老師分享,今年5月在孩子中最流行的曲目是歌手黎明為某牌子咖啡所改編的廣告歌──《對不起,我愛越南啡》,原作為黎明經典歌曲《對不起,我愛你》。學生被搞笑的場景和「走音」曲調所吸引,紛紛傳唱。

大眾傳媒改變歌曲學習方式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過去孩子唱的歌都是由家長和老師口授,但如今網絡、電視等大眾傳媒的出現,變成了教授孩子的歌曲最成功的「老師」。孩子耳濡目染,很容易學會這些流行歌曲,例如電視廣告歌曲、影視片頭片尾曲、各類選秀節目選唱歌曲,甚至是父母車內的流行金曲廣播等等,各式各樣的傳媒形式都在影響著孩子。在大眾傳媒中,真正勵志、健康、富有教育意義的歌曲少之又少,吸引人眼球的是各式各樣的「惡搞」、「刺激」、「情愛」等等,這些負面的因素充斥著社會,令吸收了此類歌曲的孩子容易變得暴戾、任性與早熟。

美國紐約大學知名學者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認為,工業時代傳媒的出現吞噬了孩子傳統的童年,令孩子身心早熟。他在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一書中提到:「我們必須記住,現代童年的範例也是現代成人的範例。當我們談論我們希望孩子成為甚麼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我們自己是甚麼。」

的確,當大人的世界「入侵」兒童的世界時,已經逐漸讓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童真與樂趣,當孩子嫻熟地運用各種「成人語言」之時,已經不再具備兒童的純真及單純的幸福,言語暴力有時候比身體暴力更具有殺傷力。

傳統兒歌日益式微

流行歌曲在小學生群體中興盛的同時,傳統「兒歌」逐漸式微,以致成為成人懷舊的符號。出生於八、九十年代的朋友,一定記得每當暑假時,其中一個令人期待的電視節目──《兒歌金曲頒獎典禮》,這個風靡一時的兒歌盛會,薈萃了當代流行的兒童歌曲,但是這股「兒歌風」延續至今已經風光不再,該節目已於2009年停辦,而延續舉辦的《新城勁爆勵志兒歌頒獎禮》,也隨著兒童節目《星期日大菠蘿》被腰斬,暫於2015年停辦。

兒歌,即流行於兒童之間的歌曲,對孩子起到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否認的,與此同時,還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重要橋樑。

在六十年代以前,廣東兒歌充滿了豐富的民間色彩,是母親為哄兒入睡、逗趣孩童的呢喃調;七十至八十年代,可謂是香港兒歌的黃金時期,有「兒歌之父」之稱的韋然,有系統地整理了250多首童謠、民歌,如《何家小雞何家猜》、《洗白白》、《雞公仔》、《搖到外婆橋》、《磨較剪鏟刀》等等;知名填詞人鄭國江為動畫歌曲填詞,如《叮噹》(《多啦A夢》)、《430穿梭機》、《IQ博士》、《香蕉船》等等,成為一代人的回憶;九十年代後的兒歌創作及演繹加入了更多的流行歌手,「十大兒歌金曲頒獎典禮」成為了兒歌界的最大盛事,但隨著更多的成人流行元素加入,兒童歌曲也變得更加「成人化」和「無厘頭」,過去傳統的兒歌的質樸、純真被視為「幼稚」,小學生已經不屑於傳唱。

回歸傳統童謠 寓教於樂

事實上,華夏大地五千年文明中,各式各樣的童謠經久不衰,以各種方言流傳於民間,無論是街巷里弄還是深山孤村,都有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的童謠,這些童謠就是兒歌的雛形。民國年間,一批留洋回來的知識份子,在新式學堂中引入和普及現代音樂教育,李叔同的《送別》就是傳唱至今的代表作。

撫平浮躁的心靈,奏起悠揚的音符,向中華傳統文化尋覓令人動容的韻味。盼有更多的作詞人、作曲家加入健康、活潑的兒歌創作,還孩子一個沒有污染的童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