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
在大唐盛世之後歷經五代十國的紛亂局勢,唐代的樂舞已幾乎失傳,所以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立即恢復「太常署」、「鼓吹署」兩署音樂專職機構,並置教坊修正五代的靡亂之音,文舞為《文德》之舞,武舞為《武功》之舞,以十二安為官方樂章,以取「治世之音安以樂」之意,象徵著宋朝崇儒尚文之風。
宋太宗趙匡義為太祖之弟,為人雅好音樂,洞曉樂律,親製樂曲:有大曲十八首、曲破二十九首、琵琶曲十五首、小曲二百七十首,又造新曲五十八首,總達四百餘首作品。即位後大興文教,禮樂之盛空前。
同時為了維護中華文化、守衛中原,楊家將登上了歷史舞台。第一代戰將楊業於雍熙北伐中殉國後,其子楊延昭力守雁門三關二十餘年,楊家男子先後投入沙場,佘太君、楊門女將巾幗不讓鬚眉,在義無反顧的西征後全數戰死滴淚崖,滿門忠烈英勇報國。
楊家將為國盡「忠」的犧牲為宋王朝爭取百餘年的和平時間,這段承平的歲月,為後世帶來稱羨的富庶而文明的時代。宋真宗在位時期特立雜劇,當時雖是一種歌舞隊,但其演唱的歌中帶有著故事情節,也就如此將楊家將英勇的事跡流傳後世。
在歌舞昇平的時代氛圍下,代表宋朝文化的果實「宋詞」也因而產生,詞是一種有曲可奏,有詞可歌的音樂形式,上至達官顯貴下及市井小民都能朗朗上口幾句。
真宗之後的宋仁宗對音樂亦相當喜好並有研究,當時社會承平已久,國力日漸衰弱,流行的歌曲已近乎庸俗,所以再次定雅樂,命音樂家李照、宋邢造詞配樂,又親做《元日御殿》樂章三曲,並命宮中、坊間教坊一同做新樂五十四曲傳唱。
《宋史樂志》
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天聖中,帝嘗問輔臣以古今樂之異同,王曾對曰:「古樂祀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鬼神,而聽者莫不和悅。今樂則不然,徒虞人耳目而蕩人心志。自昔人君流連荒亡者,莫不由此。」帝曰:「朕於聲技固未嘗留意,內外宴遊皆勉強耳。」張知白曰:「陛下盛德,外人豈知之,願備書時政記。」
天聖八年(西元1030年)宋仁宗召群臣觀看百姓收成,做觀稼樂,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宋仁宗親自耕田又做樂歌、景安曲十三首祭祀天地,隔年詔令教育家胡瑗修定雅樂,宋祁作《大樂圖》。
然而仁宗之後,宋神宗在位期間歷經王安石變法,新舊黨政爭不斷,北宋因此進入衰亡時期,幾乎禮崩樂壞,宋徽宗即位不久後博求知音之士,並建立大晟府專設官員重新建立樂制,隔年禮部員外陳暘上《樂書》指出當時流於世俗的音樂已經敗壞得相當嚴重。
《宋史樂志》
崇寧元年,詔宰臣置僚屬,講議大政。以大樂之制訛繆殘闕,太常樂器弊壞,琴瑟制度參差不同,簫篴之屬樂工自備,每大合樂,聲韻淆雜,而皆失之太高……
二年九月,禮部員外郎陳暘上所撰樂書二百卷,命吏部尚書何執中看詳,以謂暘欲考定音律,以正中聲,願送講議司,令知音律者參驗行之。暘之論曰:「漢津論樂,用京房二變、四清。蓋五聲十二律,樂之正也;二變、四清,樂之蠹也。二變以變宮為君,四清以黃鐘清為君。事以時作,固可變也,而君不可變;太簇、大呂、夾鐘,或可分也,而黃鐘不可分。豈古人所謂尊無二上之旨哉?」壬辰,詔曰:「朕唯隆禮作樂,實治內修外之先務,損益述作,其敢後乎?其令講議司官詳求歷代禮樂沿革,酌古今之宜,修為典訓,以貽永世,致安上治民之至德,著移風易俗之美化,迺稱朕諮諏之意焉。」
崇寧四年(西元1105)所定宮廷雅樂已成形,宋徽宗下詔定名「大晟樂」,想傚法並回復上古時期先聖先王的盛世雅樂,同時也成立翰林書畫院,大興文教想藉此挽回衰敗的社會風氣,但天象的變化卻不如所願:宋徽宗在政治上任用奸臣,最後引發「靖康之禍」成了滅亡之局。
傳說宋徽宗的父親神宗,在徽宗出生之前,曾夢見前朝南唐後主李煜。李煜是一個精通詩、詞、書、畫的才子,宋徽宗就如同李煜般,是位藝術天才。或許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畢生精力投注於藝術上而無心他顧,宋徽宗是個失意的皇帝,但卻是成功的藝術家。(待續)◇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