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下行的中國經濟,中共央行試圖不斷向實體經濟「輸血」,即向金融體系注入資金,但外界認為,不斷放大的金融槓桿並不能保證中共銀行向實體經濟注入多少資金,中國經濟仍不樂觀。
中共向實體經濟高槓桿「輸血」
據彭博社5月27日報道,當前,中共向實體經濟「輸血」的工作正在加班加點地進行。彭博社的數據顯示,中國的貨幣乘數——得到最廣泛應用的M2指標與央行創造的基礎貨幣量的比率——已經攀升至1997年有紀錄以來的最高水平。數據顯示,每一元的基礎貨幣能夠在實體經濟中擴張5倍。
彭博社稱,金融體系的過度槓桿「有助於補償中國儲戶和公司在國外投資所造成的資本外流」及刺激經濟增長「保持在高於6.5%的政府目標」。
資金能否確實進入實體經濟是個未知數
但即便中共「將貨幣馬達的馬力開到最大」,能否確實將資金輸入實體經濟,而不是吹大泡沫,這一點也無法令外界感到樂觀。
彭博稱,中國人民銀行向國家金融體系注入的資金,有多少錢能夠以貸款的形式流向實體經濟,由國內的各大銀行來決定。
彭博資訊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奧爾利克(Tom Orlik)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加大基礎貨幣供應,並不意味著這些資金能夠用在正確的地方。過於隨意或有風險的貸款可能對經濟產生反向作用——本周穆迪下調中國評級,正是凸顯了這種擔憂。
在過去中國及國際媒體的報道中,中國中小企業以及私營企業貸款難的現象比比皆是。
5月24日,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與另一家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的做法一致。穆迪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中國對經濟快速增長的承諾將會繼續推動國內的狂熱借貸行為,這種行為已經引起了人們的警覺。」預期中國全社會負債水平持續升高,同時經濟增長可能進一步放緩,未來幾年中國的財政實力將受到損害。這是穆迪25年來首次降低中國債務的投資評級,被外界認為「意義重大」。
中共「貨幣馬達」有隱憂
此外,刺激中國經濟的「貨幣馬達」也存在兩個隱憂。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簡稱中金公司)Eva Yi領導的經濟學家團隊最近發佈的報告顯示,未來北京遏制風險債務發行的努力可能會限制貨幣乘數。另一方面,銀行間市場的融資成本已經高於各大銀行的貸款利率上限,這降低了銀行的利潤率。一旦銀行收緊貸款,那麼貨幣乘數同樣會減速。
中國債務急劇上升
過度的金融槓桿也引發債務風險的上升。
2017年初,摩根士丹利全球經濟研究聯席主管陳艾亞於英國《金融時報》發文表示,中國債務與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147%升至2016年的279%。去年,中國債務與GDP的比例上升了21個百分點,相當於增加了4.5萬億美元。實際上,中國名義GDP每增長1元人民幣,就需要近6元人民幣的新債務。
陳艾亞說,中國債務與GDP比例的急劇上升,引發投資者聚焦於中國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