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雷聲陣陣、風雨交加中走過了2018年,在美國貿易戰的持續壓力及中共體制性痼疾的內外交迫下,中國經濟面臨十大難題。

1. 貿易戰中的中國外貿

備受矚目的中美貿易戰,其中一個導火線就是中共不公平貿易所形成的長期對美貿易逆差。

2018年逐步升級的關稅戰,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尚需時間見效。雖然6月以來,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屢創新高,但業界普遍相信這只是「搶出口」效應,中共若不徹改,貿易戰即將重創中國外貿。

中美貿易戰的一個導火線就是中共不公平貿易所形成的長期對美。(大紀元資料室)
中美貿易戰的一個導火線就是中共不公平貿易所形成的長期對美。(大紀元資料室)

一個有力證據是,儘管近期對美出口大增,但今年前10月對美貿易順差同比收窄近四分之一;而期間對美順差在全國貿易順差中的佔比,卻從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二,漲至102%。看似矛盾的數據,證明兩點:一、對美出口一直是中國貿易順差的最主要來源,今年更是如此;二、對美貿易順差大減,暗示對美出口下行壓力大增。

中國外貿,原來成敗皆在美國。

2. 銷聲匿跡的「中國製造2025」

在中共口中,「2025」只是發展高科技的產業政策;但在美國眼中,它卻是危險的科技侵略。(大紀元資料室)
在中共口中,「2025」只是發展高科技的產業政策;但在美國眼中,它卻是危險的科技侵略。(大紀元資料室)

「中國製造2025」,在過去三年裏曾在中共體制內風靡一時;但自今年被美國貿易戰列為主要目標後,已銷聲匿跡。不過「2025」仍被普遍視為中美關係的絆腳石。在中共口中,「2025」只是發展高科技的產業政策;但在美國眼中,它卻是危險的科技侵略。

雙方在「2025」認識上的根本差異,在於兩點:第一,中共發展科技的手段,不是靠自主研發和公平競爭,而是靠盜竊和強迫技術轉讓。第二,中共發展科技的目的,不是為了民生或產業,而是試圖獲取技術優勢來推動對外經濟侵略,輸出影響力。

中共的「2025」即使銷聲匿跡,也難逃美國貿易戰的打擊。

3. 被凍結的中國房市

2018年的中國房市面臨轉折。膨脹了10多年的房市泡沫,抽乾了實體經濟的資金「血液」,吸乾了三代中國人的「六個錢包」,誘使企業和民眾債務槓桿加到瀕臨斷裂的邊緣。直到今年,在當局調控加強、銀根收緊、經濟下行等多重壓力下,中國房市終於顯露出放緩的跡象。

只是在中國,房價漲跌最終還是政府說了算。因為中國房市泡沫,禍首正是中共貨幣放水和土地財政。中共需要房市這個資金池來「吸血」維繫政權。

只不過,如今房價漲或跌,都可能戳破房市泡沫。除了「冰凍樓市」延緩崩盤,中共的選擇不多。


2018年的中國房市面臨轉折。(大紀元資料室)
2018年的中國房市面臨轉折。(大紀元資料室)

4. 漲跌兩難的人民幣

人民幣會不會破7,是2018年的熱門話題,也是中共的一大難題。

今年中國經濟下行,通脹加劇,外貿形勢嚴峻等,都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源。而人民幣貶值對美國加徵關稅的抵消作用,的確讓中共縱容匯率逼近自己設下的「7」之關口。

只是,中共同時也畏懼人民幣貶值的兩大後果:激怒美國;引發資本外逃。不過,用越來越少的外匯儲備去阻止人民幣下跌,對中共而言無疑也是個艱難的選擇。

2018年的人民幣,漲跌兩難。

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通脹加劇,外貿形勢嚴峻等,都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源。(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通脹加劇,外貿形勢嚴峻等,都是人民幣貶值的壓力源。(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5. GDP與去槓桿 

今年的中國經濟(GDP)增長,牽動了全世界的目光,作為由高負債催生出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增速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起伏。

其實,中共對此更緊張,因為經濟增長被其自認為是執政合法性的依據。只不過,中共債務經濟積蓄的高槓桿風險,已到爆發邊緣,所以中共近年來強推去槓桿,實屬被逼無奈。

不去槓桿、保增長,從家庭到企業舉債越來越多,P2P爆雷、企業債違約,一點火星都可能引爆債務危機。去槓桿,不保GDP,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中共政權難保。

2018年,中共正站在保增長、還是去槓桿的十字路口,儘管都是死路。


2018年,從家庭到企業舉債越來越多,造成許多企業倒閉。圖為遼寧省丹東的一家關閉了的成衣廠。(RYAN MCMORROW/AFP/Getty Images)
2018年,從家庭到企業舉債越來越多,造成許多企業倒閉。圖為遼寧省丹東的一家關閉了的成衣廠。(RYAN MCMORROW/AFP/Getty Images)

6. 地方債危機 

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不但被國際視為中國債務危機的引爆點,也是中共的心頭刺。今年9月中共終於決定,讓背負地方債的城投公司可以破產。

只是,地方債的兩大特性,註定了它是中共無法擺脫的夢魘:一、地方債主要是用於中共維繫政權,且與土地財政密不可分;二、地方債的規模已大到不能破。地方政府顯性債務約是GDP的五分之一,但加上隱形負債,規模估算不會低於GDP,每年光利息中共都還不起。真要讓地方債破產,不但意味中共政權信用破產,銀行系統也會即刻崩潰。

2018年,中共地方債風險繼續積蓄。 


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被國際視為中國債務危機的引爆點。(大紀元資料室)
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被國際視為中國債務危機的引爆點。(大紀元資料室)

7. 「雷」聲滾滾的中國金融   

「爆雷」,成為2018年中國金融業最驚心的特徵。(大紀元資料室)
「爆雷」,成為2018年中國金融業最驚心的特徵。(大紀元資料室)

「爆雷」,成為2018年中國金融業最驚心的特徵。從P2P爆雷,到公司債、私募基金爆雷,中國金融作為經濟基石,承載著高負債高增長的債務經濟、在各層面各領域積蓄的壓力和風險,早已變成「炸藥桶」。

近年來降低金融風險成為中共的重要任務,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有側重地「去槓桿」,實質是將債務槓桿從政府和國企身上向民企和民眾身上轉移。其它手段包括「拆雷」和加強金融監管。不過鑒於幾乎所有的債務風險都源自中共體制,所以「雷」拆不掉、更管不住,最多只能定向引爆些小「雷」,例如P2P。只是,更多更大的金融「地雷」,還沒爆。

8.「原地踏步」的中國股市

中國股市很特別,受中共政策驅動,很多時候股價漲跌脫離公司業績和宏觀經濟的基本面;且10年來美股指數漲了三倍多,A股依舊原地踏步。

更糟糕的是,外國罕見的股災,卻是中國股市的常態。這一切只因為,中國股市從頭到尾都只是中共的「韭菜園」:起初被用作給國企圈錢,現在演變為中共權貴收割民間財富的狩獵場。

釐清這個脈絡,2018年中國股市再演股災就不令人意外,散戶和游資追炒垃圾股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在中共的「政策市」中,民眾除了賭運氣,還能如何。至於說,大股東們在政府「紓困」後還減持出逃,也可以理解;對中共沒信心,自然能逃就逃。

2018年中國股市再演股災。圖為安徽省淮北市的一家證券營業部內。(大紀元資料室)
2018年中國股市再演股災。圖為安徽省淮北市的一家證券營業部內。(大紀元資料室)

9.「國進民退」下的中國民企   

2018年中國民企經歷了冰火兩重天。

近年強去槓桿的枷鎖本來就勒得民企快喘不過氣,今年以來企業債頻頻違約,資金短缺的民企被迫質押股權,遊走在流動性危機的鋼絲繩上。中共又不失時機地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試圖讓國企收割或吞噬民企。「國進民退」,不僅是學術界和民間的熱議,更是沉甸甸的現實。

幸虧今年美國貿易戰的重擊,讓中共驚覺現在還不是對民企下刀的好時機。9月後中共急變臉,高層齊喊話挺民企,各部門紛紛拋出「利好」政策。

只是,今天還有誰會信中共。支持民企的政策30年前就有,但現實是:去年中共抓的企業家,九成來自民企;明年起,每年新增逾萬億元的社保費,主要也落在民企頭上。民企,始終是中共的「俎上肉」。


在中國大陸,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老大難問題。(大紀元資料室)
在中國大陸,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個老大難問題。(大紀元資料室)

10. 三座「大山」變「馬車」

2018年的貿易戰對中國改變很大:投資下滑、消費疲弱、出口看衰,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都被打殘了。於是中共提出,將養老、教育和醫療作為拉動內需的增長點。中國民眾長期背負的三座大山,轉眼變「三駕馬車」。

養老、教育和醫療,作為納稅人應當享有的基本社會保障,在中國之所以成為民眾的三座大山,就是因為老百姓繳足了苛捐雜稅,卻享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納稅人的血汗錢都被中共用於貪腐和維繫暴政上。

現在,刮地三尺的中共連這三座大山都不放過;養老、教育和醫療,不一定能拉動內需,卻能讓中國人從小到老,都翻不了身。

養老、教育和醫療在中國成為民眾的三座大山。圖為北京街頭。 (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養老、教育和醫療在中國成為民眾的三座大山。圖為北京街頭。 (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養老、教育和醫療,是納稅人應當享有的基本社會保障。圖為北京一家醫院內。 (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養老、教育和醫療,是納稅人應當享有的基本社會保障。圖為北京一家醫院內。 ( WANG ZHAO/AFP/Getty Images)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