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品茗論道,煮茶聽琴,為的是在裊裊幽香中體味人生苦樂,探尋人生真諦。歷史上與茶結緣的文人雅士不可悉數,但是能在品茶、烹茶、種茶均在行,詩詞歌賦無不精彩絕倫的,則以北宋大文豪蘇軾最為著名。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歷史上著名的北宋文學家和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嗜茶,精於品茶、烹茶,功於茶史、茶道,甚至對茶具、烹茶之水和烹茶之火也有研究。他又創作出眾多的詠茶詩詞,其中「從來佳茗似佳人」的佳句流傳千古,讚茶為仙山靈草,美如佳人,使茶從物質形態得以昇華,成為大文豪理想人格的化身。

奇茶妙墨俱香

《高齋漫錄》中記載,司馬溫公(司馬光)與蘇子瞻有一次談論茶與墨的特性,司馬光說:「茶和墨正好相反,茶要白,墨要黑;茶要重,墨要輕;茶要新,墨卻要陳。」

蘇軾答道: 「其實茶和墨也有許多相同點,譬如茶和墨都香,這是因為它們的德性相同;兩者都堅硬,因為它們的操守相同。這就像賢人君子,雖然彼此的脾氣性格不一樣,德行卻是一致的。」司馬光笑著表示贊同。

奇茶妙墨俱為上乘極品,兼而愛之,茶益人思,墨興茶風,相得而益彰。

品茗融於日常生活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那年春天遭遇大旱,入夏才得喜雨,蘇軾去城東石潭謝神降雨,作為《浣溪沙》五首紀行,詞云:「酒困路長睢慾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講述他當時討茶解渴的情景。

茶也是蘇軾夜晚辦公、對抗睡魔的良方,他在《次韻僧潛見贈》中寫道: 「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在《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中,他說:「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還有「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捨壽樂 堂》)等詩句,看出大文豪在日常生活中離不了飲茶。

而在《水調歌頭》詞云:「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裏,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慾上蓬萊。」記詠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

精品厭凡泉

蘇軾愛茶至深,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烙新茶》詩裏,他將茶比作「佳人」:仙山靈草濕行雲,洗溫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煮茶,十分講究,以為「精品厭凡泉」,好茶必須配以好水,因此常常親自到釣石之旁汲取深潭活水。「活水還須活火烹」,所以他用於泡茶的滾水皆由「有焰方熾的炭火」煮沸。即使是用上好的泉水烹茶,蘇軾也認為燒煮溫度一定要掌握好,他以為水初沸時烹茶為最佳。為此,蘇軾在《試院煎茶》一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慾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另外,蘇軾對烹茶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壺有腥味,鐵壺有澀味,唯有用定窯燒製的兔花瓷盞煮茶,茶味的純正與地道才可保證。對此,蘇軾賦詩云:「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

蘇軾在宜興時,還設計了一種提梁式紫砂壺。後人把此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松風竹爐,提壺相呼」,即是蘇軾用此壺烹茗獨飲時的生動寫照。

躬耕種茶 深諳茶性

蘇軾不只是烹茶、品茶,還親自栽種茶葉。在他貶謫黃州期間,生活困頓。黃州一位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申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以地上收穫稍濟 「因匱乏食」之急。

他將在這塊荒地取名「東坡」,並種上茶樹,還寫詩道:「磋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閒,更乞茶子藝。」

在另一首《種茶》詩中他這樣寫道:「松間旅生茶,已與松俱瘦。移栽白鶴嶺,土軟春雨後。彌旬得連陰,似許晚遂茂。」詩意是說,茶種在松樹間,生長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於土壤肥沃的 白鶴嶺,連日春雨滋潤,便恢復生長,枝繁葉茂。可見詩人於躬耕之時,已深諳茶樹習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