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流連於那皎潔的月下,不自覺的會吟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句子;當我們望著一池碧水似乎想起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當我們遇到很多煩惱的事情,也許會體會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中所蘊含的哲理;當失落的時候,如果想到:「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心中就會寬慰許多;當我們甚麼事情都看開的時候,也許會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豁達,和那種「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 

這些哲理,這些令我們的心自然潤貼的「信手拈來」,而千年來廣為人們所傳頌的句子的主人,就是蘇東坡。一位以文才傲立於中華文化史中的重量級人物。 

蘇東坡是一個全才,林語堂在他的得意之作《蘇東坡傳.序》中說:「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個結論也許最能表現他的特質。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慧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不可否認的,這種混合十分罕見,世上只有少數人兩者兼具。這裏就有一位!終其一生他對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實。他天生不善於政治的狡辯和算計;他即興的詩文或者批評某一件不合意事的作品都是心靈自然的流露,全憑本能,魯莽衝動,正像他所謂的『春鳥秋蟲聲』,也可以比為『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始終捲在政治旋渦中,卻始終超脫於政治之上。沒有心計,沒有目標,他一路唱歌、作文、評論,只是想表達心中的感受,不計本身的一切後果。就因為這樣,今天的讀者才欣賞他的作品,佩服他把心智用在事件過程中,最先也最後保留替自己說話的權利。他的作品散發著生動活潑的人格,有時候頑皮,有時候莊重,隨場合而定,但卻永遠真摯、誠懇、不自欺欺人。他寫作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愛寫。今天我們欣賞他的著作也沒有別的理由,只因為他寫得好美、好豐富,又發自他天真無邪的心靈。」 

今日我們就一同走近蘇東坡,特別是聊一下在黃州時候,他寫出《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代表作品時期的蘇東坡,一同領略他那份出乎尋常的人格魅力! 

一、父嚴母慈 

想寫正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蘇東坡小時候曾經受過哪些言傳身教,才讓蘇東坡有那麼大的人格魅力。 

蘇洵(蘇軾的父親)雖然一輩子沒做過甚麼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洵對他這兩個兒子的要求非常嚴格,蘇軾在六十歲被流放到海南時,曾在一首詩中記敍小時候父親監督自己讀書的情景: 

夜夢嬉戲童子如,父師檢責驚走書。

計功當畢《春秋》餘,今乃粗及桓莊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掛鈎魚。

……(〈夜夢〉)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晚上夢見自己小時候貪玩的事,父親對學習監督得很嚴格,按照學習計畫,當天本來應該讀完《春秋》這部史書,結果才讀到桓公莊公部份,不及全書的三分之一。心裏擔心父親來檢查家庭作業,所以感到提心吊膽總是不踏實,好像嘴裏掛了魚鉤的小魚一樣焦慮不安。 

這麼大歲數還對年幼時父親在學業上的督促如此的記憶猶新,足見他父親的苦心。 

除了嚴格監督學業,蘇洵對兒子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直接。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文中的「輻」指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蓋」指車蓋。「軫(zhěn) 」指車廂底後部的橫木。「軾」指車廂前端供扶手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這篇短文先是說: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蓋、車軫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只有車軾,好像沒甚麼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 

蘇洵是想告誡蘇軾:我之所以給你取名為軾,就是提醒你,才華橫溢必然導致鋒芒畢露。鋒芒畢露必然會招致嫉恨、暗算,希望你在今後要收斂鋒芒,而應該像車軾一樣,雖然身處車子的顯要位置,卻很善於掩飾、保護自己,這就是無用之用。 

在《宋史.蘇軾傳》中曾經記載這樣一件事:蘇軾十來歲的時候,程夫人(蘇軾的母親)給他讀《後漢書.范滂傳》中的故事。范滂是東漢時代的著名政治家,他查辦貪官污吏,鐵面無私,結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處極刑。 

上刑場前他與母親訣別,說:「母親,我對不起您。今後只有靠弟弟盡孝心了,我就要跟隨父親在九泉之下。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捨棄難以割斷的恩情,不要增加悲傷。」他母親深明大義,對他說:「你今天能夠與忠義之臣齊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長壽富貴,豈能雙全?我支持你為了理想捨棄生命。」 

當時,十歲左右的蘇軾站起身來,激動地說:「母親,倘若我也要做一個像范滂這樣的人,您同意嗎?」程夫人很平靜地說:「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 

幼年時,蘇東坡在讀書之外,富有多方面的興趣。放學後,他就回家往鳥巢裏窺探。他母親已經嚴格告誡東坡與家中的侍女,不得捕捉鳥雀。因此數年之後,鳥雀知道在庭園裏不會受害,有的就在庭園的樹枝上做巢,低得孩子們都可以望得見。有一隻羽毛極其美麗鮮豔的小鳥,一連數日到他家的庭園去,蘇東坡對這隻小鳥記得特別清楚。有詩為證: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於家。

家有五畝園,么鳳集桐花。

是時鳥與雀,巢鷇「鳥的意思」(kòu)可俯孥。

憶我與諸兒,飼食觀群呀。(〈異鵲〉) 

程夫人這種剛柔相濟的個性,對蘇軾一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近千年來,人們之所以熱愛、敬仰蘇軾的人格,之所以喜歡頌讀他的文學作品,不就是因為這些作品表現出了蘇軾那寬厚、仁慈、博大的精神世界嗎?蘇軾這種思想個性的形成,在他父親的嚴格要求及母親以身作則的潛移默化下,顯然有著直接的關係。 

其實就在這種父嚴,母慈,與正直、寬宏、和光明再加上信仰的環境氛圍中,蘇東坡開始成長。開始了他那雖然歷盡苦難,但文辭與人格魅力風華絕代的跌宕人生。

二、一舉成名,步入仕途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三月,二十一歲的蘇軾與十八歲的弟弟蘇轍,在父親的帶領下前往北宋都城開封參加科舉考試。傳說宋代蘇東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中遇風浪,誤了開考的時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蘇東坡入場,後來聽了蘇的訴說,頓生惻隱之心,便口誦一聯讓他對,若對得出,便允他入試。 

主考官出的聯是︰「一葉小舟,載著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顛八倒到九江,十分來遲。」蘇東坡不愧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應聲對出下聯︰「十年寒窗,讀了九八卷詩書,趕過七六五個考場,四番三往到二門,一定要進。」出句用順序,對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經歷,曲折而不呆板,視為巧對。 

此時,他遇到了當時的文壇泰斗歐陽修,因是封卷考試,歐陽修開始誤認為是他的學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嫌,將其點為第二名,從此跨入仕途、政壇。 

當時,朝廷曾出現被稱作「生、老、病、死、苦」的五位宰相(曾公亮老邁不吭聲,富弼多病總告假,唐介不久病逝,趙抃連聲只叫苦,只有王安石還算虎虎有生氣),就在這班人的領導下,當時不說朝中無人也差不多了。在這樣一種氛圍中,王安石開始實行變法改革。(未完待續) ◇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