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表意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以形達意,也就是見形而知意,所以每個字的產生,都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走進漢字,探索其文化奧祕,會受到哲理的啟迪。

「意」,從心從音,從心底發出的聲音就是心音,本義作「志」解(《說文》),乃心之所念、所趨、所識並稱之,如《春秋繁露》「心之所謂意」。其義為:志曰意,如意念、心意,又如《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義、義理曰意,如《唐書》「分明是非,乃出新意」;內心、胸懷曰意,如《漢書》「寬仁愛人,意豁如也」;考慮、思念曰意,如《禮記》「意論輕重之序」;意趣、理趣曰意,如春意盎然;猜測、料想曰意,如出其不意。

每個人都有他的心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念、念頭。佛家認為人的一切善果、惡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念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休咎。人的一個起心動念,都是未來果報的因,有人因一念的誠善,就暗中蒙神賜福;有人因一念的邪惡,就明顯遭天譴罰,往往不必表現於事實,而禍福已感應。此無他,善惡只在心念之間而已。為人之道,就是要能自思內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起善念,排除邪念。

如明代楊繼盛在家訓〈 諭子書〉中寫道:「心以思為職。或獨坐時、或夜深時,念頭一起,則自思曰:『這是好念?是惡念?』若是好念,便擴充起來,必見之行;若是惡念,便禁止勿思。方行一事則思之,以為『此事合天理不合天理?』若是合天理便行,若是不合天理便止而勿行。不可為分毫違心害理之事,則上天必保護你,神明必加祐你,否則,天地鬼神必不容你。」

再如《 太上感應篇例證》上記載,明代俞都從意念斷惡修善、改變命運的例子。俞都博學多才,18 歲考取秀才,但繼後他七次科考未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僅餘一子還丟失了;生四女,僅存其一;其妻因傷心過度哭瞎了雙眼。

俞都貧窘潦倒,自認無大惡,且以教書為業,於是每年歲末,必疏文向神明陳稟其遭遇不公。一次遇到灶神點化:這一切遭遇源於他意惡太重、做事專務虛名、怨天尤人,多年來並沒有真誠地做過一件善事,而在私下獨處時,心中卻完全被貪慾、妒嫉、急功近利、希求回報、輕視他人而不自制、仇恨等惡念頭所佔據。

然後教他要摒除各種雜念,清淨心意,不圖回報,不求名利,不論大小和難易,切切實實地行善,才有可能挽回天意。俞都依此力行三年後,因品德優秀被薦入太學,並考中了進士。隨後又意外地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其妻雙目也復明。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舉意已先知。」是說天地神明無時無地不在監察善惡,報應分明。善念,是萬善之門,從這裏可以走向美好的未來;惡念,是萬惡之源,從這裏可以跌入罪惡的深淵。人至誠的善念可以感天動地,縱使是在危難關頭,也能夠趨吉避凶,化險為夷。

善念是一種道德意識,是道德行為的內在動因,來源於追求真理、正義和光明的崇高信念。人在世間,是好是壞?是善是惡?是福是禍?人善良本性的回歸、前程的光明、真正自我生命的歸宿所依,就始於人們自淨其意,擇善而從。

有的人平時為一點個人私利斤斤計較,忽略意念對人的重要影響──心靈的提升與下墜均在於意念的純潔與染污。

面對意念重要作用的事實,人們起心動念,怎可不慎呢?◇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