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香港文憑試中文口試14日開考,將於本周四結束。今年的口試中再現「孝道」主題的試題,涉及《廿四孝》故事典故,部份考生較少關注中國傳統典故因而無法理解該典故背後的深意,在考試後大呼「艱深」。事實上有關「孝道」主題幾乎年年都有,不在於考察形式,而重於考生是否理解其深意。 

2017年度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中文科卷四口試於14日開考,繼去年考察學生對「晨昏定省」、「慎終追遠」等孝行的理解後,今年再有類似題目出現,以《廿四孝》故事典故為例,要考生討論「戲彩娛親」、「滌親溺器」哪一孝道故事更值得為人子女者學習。雖然題目附有簡單的解釋,但依然有考生訴苦無法理解考題中出現的故事,甚至連題目的字音「滌」(dik6,同音「敵」)都念錯。

「孝道」主題受關注

筆者查閱近三年的文憑試口試題,發現每一年都有與「親子」、「孝道」有關的題目,例如2014年考題中列舉木蘭代父從軍、黃香扇枕溫席、王祥臥冰求鯉等三個故事,請學生討論哪一個故事更適合教育兒童孝敬父母;2015年的考題則以家長角度出題,請學生討論「孟母三遷」和「曾子殺豬」兩個故事中,哪一個故事對現今家長培育子女更有啟發。

值得思考的是,口試中頻繁出現「孝道」議題,在這個孩子越來越不懂事的時代,在「直升機父母」越來越多的時代,並不斷有報道曝光子女對父母不敬、甚至施暴的案例,教育局或盼通過此考察形式引導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有進一步的思考。

「孝」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千古以來的中華傳統美德。《孝經》中把「孝」昇華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是天道運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載萬物的大義之理,是人必做的行為。而在歷史的傳承中,正是通過一個個經典的小故事口耳相傳,歸正做人的理念。

例如啟蒙讀物《弟子規》通篇都在講孝,其中一段頗具啟發:「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意思是當父母喜愛我們時,孝順是很容易的事情。當父母討厭我們時,我們還是一樣孝順他們,這種孝行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子夏問孝時,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為孝乎?」其中「色難」有兩種解釋:一是說侍奉父母時,子女一直都能保持和顏悅色最為困難;一是指無論父母的臉色是否好,子女都能始終恭敬最為難得。

口試應答技巧

考評局表示,此類題目附設簡單的閱讀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思路,引導考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或切入論題,考題本身並無預設立場。評分準則包括語言組織、思維邏輯及臨時應對能力等,建議學生進行多角度探討。

若來年再有此類題目,學生若不熟悉相關典故,可以簡單描述字面的含義,然後多加引申現實生活例子,關注身邊的「孝道」故事,理解在當今的時代應該如何行孝。學生應從自身出發,思考孩子哪些表現能夠展示對父母的尊重,父母的哪些行為令自己感動,通過個人及身邊朋友的經歷來闡釋自己對「孝」的理解,或能為文憑試口試加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樂善好施的深水埗「明哥」陳灼明經常免費派飯盒給長者。(大紀元資料圖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樂善好施的深水埗「明哥」陳灼明經常免費派飯盒給長者。(大紀元資料圖片)

新唐人《天庭小子-小乾坤》為原創以《弟子規》為題材的動畫,榮獲台灣首座「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兒童電視節目金獎」等10個國際影展肯定。(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新唐人《天庭小子-小乾坤》為原創以《弟子規》為題材的動畫,榮獲台灣首座「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兒童電視節目金獎」等10個國際影展肯定。(新唐人電視台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