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香港的新移民有增無減。作為新移民,如何適應新環境,成功培育自己的孩子?雖然香港與加拿大的環境不同,但作為新移民的心態是一樣的。或許移民加國的香港母親蘿珊妮的個人經歷及教子方式能給新移民家長們一些啟示。 蘿珊妮·羅(Roseanne Law),這位昔日港島的「野小子」、移民後歸零從陪讀媽媽做起的加國幼教專員,用自己的故事與移民家長共勉:告訴孩子應怎樣去看世界;告訴他們往往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是最寶貴的,例如品行、良好的思想和言行舉止、愛、友情;幫助孩子獲得他們期待的成功感;與孩子一起成為「名牌」!

價值觀變 野孩成幼教專才

來自東方明珠香港的蘿珊妮1996年移民加拿大,2006年進入由加西卑詩省兒童廳資助的託兒護理資源及轉介中心(Child Care Resource & Referral Centre,簡稱CCRR),擔任外展協調員(Outreach Coordinato)。她早年畢業於香港的專上學院幼教專業,曾在香港社會福利處外展部門擔任社工。

蘿珊妮生長在香港,家有6兄弟姊妹,父母終日為這個大家庭的生計而忙碌,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管束與教育6名子女。蘿珊妮自小就像一個「野小子」般滿山跑,內心常常感到被人忽略,自我價值感較低,曾自認為不公平,導致心理不平衡。

後來,她從一些貧窮的非洲孩子身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這件事竟帶給她終身的啟迪: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她看到一些非洲孩子沒有鞋子穿,又生活在到處是蒼蠅的環境裏,就覺得他們很可憐。這時她見到電視畫面中有義工買來鞋子拿去送給孩子穿,希望令到他們開心。但讓蘿珊妮感到意外的是,孩子向義工道謝後卻將送來的鞋子收起來,仍然光著腳滿山跑,而且玩得非常開心!

易地而處 傾聽諒解他人

這件事令她恍然大悟:這些孩子雖然沒鞋穿,但其實並非不開心,反而是她自己的人生態度有問題──原來,一個人是否開心未必取決於擁有財富與親情關愛的多少,而很主要取決於其價值觀與生活態度是否正面!

這件事不僅啟發蘿珊妮重新審視、思考並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使她由消極負面轉向積極正面,從此心情晴朗起來,亦讓她此後遇事都能夠從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去看問題,能夠超脫於自我局限、去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諒人,並且會從正面去看一個人的優點。而她的這種轉變,令她在此後的人生旅途中就算身處風霜雪雨都能夠看到人生的美景。

移民之前在香港做社工期間,蘿珊妮曾處理過一個「困難檔案」:有一名接受幫助的老人家不知何故竟時常「教訓」上門去幫助他的社工,有些社工甚至被他「教訓」長達2個小時,因此給人留下性情「古怪」的印象。

蘿珊妮與老人家接觸並了解到其背景後,才發現其實這位老人家待人處世很直接、不兜圈子,只不過因為孤獨,非常需要有人聆聽其「吐苦水」,所以當老人家發現上門相助的社工不夠用心去傾聽,就會發脾氣。於是,蘿珊妮每次都提醒自己耐心地去傾聽。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她與老人家建立起互信關係。

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看問題,令蘿珊妮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的心語。在平素的幼教工作和實際生活中,她奉行一句經典名言:Walk a mile in her/his shoes(穿上他人的鞋子走一英里路)──以諒解的處世態度,去深入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走進孩子心 解開疏離心結

移民加拿大後,蘿珊妮發現一些移民出現家庭問題、以及親子關係問題。雖然當地良好的教育體系是不少新移民家長決定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家長無非都希望能夠給子女一個好的未來,不過卻忽略了夫妻關係,沒有考慮到子女的感受,甚至可能根本不了解子女的需求。

其實孩子的需求並不高,他們需要的只不過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父愛母愛以及成功感。而從教育角度來講,家人的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的確非常重要,孩子要開心,情緒好,才能學習好;但對於一些不得不分居的移民夫妻來講,孩子的這種正常訴求卻可能會成為一種遺憾。

蘿珊妮建議新移民不必急於找工作賺錢,不妨多把握各種機會去學習,或走出家門做義工,了解當地社會結構及環境,亦建議面臨情緒困擾的陪讀媽媽或爸爸適時教導孩子「認同感受」,例如告訴孩子「媽媽今天頭痛、不舒服,不是給你臉色看。」當家長遭遇移民瓶頸時,「不宜將責任推給孩子,說『為孩子的教育而移民』,其實不少家長自己都想轉換一下工作和環境才決定移民的。」

重心靈成長 從遊戲中學習

2006年,蘿珊妮進入託兒護理資源及轉介中心(CCRR)工作。除了擔任證書班講員,蘿珊妮還以國粵英三種語言舉辦講座,並作為義務講解員介紹如何開展家庭託兒班,以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對於求知慾與學習機會及成功感的價值需求。

蘿珊妮指,與亞洲教育偏重珠算、心算等「智能」、「學術」為重點的訴求有所不同,加拿大教育較為側重培養孩子心靈的成長,重視人全面發展需要,例如會告訴孩子和青少年:往往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是最寶貴的,例如品行、良好的思想和言行舉止、愛、友情等;會教導孩子將自己成就為「名牌」,而不依靠物質,亦會鼓勵青少年鍛練獨立生活能力與社會能力;會告訴憤世嫉俗、覺得世界不公的青少年「世界無公平,關鍵是自己怎樣看世界。」

她介紹,在教育方式上加國教育主張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Play-Based Education),借參觀,玩具,或玩水、沙、麵粉團等,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玩,增進親子關係,並於樂趣中讓孩子學習社交和待人處事,控制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視父母的陪伴,主張家長了解孩子的朋友、以及孩子與朋友間的情感關係與情感發展,避免因親子關係疏離而產生連帶問題。◇

(原文有刪節)

台灣近年成港人熱門移民地區。圖為高雄首家公共托嬰中心及幼兒遊戲館15年開幕,小朋友在遊戲館中快樂閱讀。(大紀元資料圖片)
台灣近年成港人熱門移民地區。圖為高雄首家公共托嬰中心及幼兒遊戲館15年開幕,小朋友在遊戲館中快樂閱讀。(大紀元資料圖片)
西方國家教育主張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玩,增進親子關係,並於樂趣中讓孩子學習社交和待人處事,控制情緒。(澳洲維省戴瑞斌市新聞處提供)
西方國家教育主張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玩,增進親子關係,並於樂趣中讓孩子學習社交和待人處事,控制情緒。(澳洲維省戴瑞斌市新聞處提供)

孩子在4歲前,可以在遊戲中去完成感官、大動作和細微動作、秩序、社會規範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學習。(fotolia)
孩子在4歲前,可以在遊戲中去完成感官、大動作和細微動作、秩序、社會規範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學習。(fotolia)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