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藝術遇上政治壓迫、種族分歧、戰亂……音樂人是否還有堅持音樂之路的勇氣?著名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2000年創立「絲路合奏團」,秉守著音樂無國界的理念,與來自各國的音樂家聚首,擦出獨特的火花。奧斯卡得獎導演摩根尼維利以鏡頭捕捉眾音樂家舞台背後的喜樂與憂傷,引領觀眾思考「家」的意涵。

電影簡介

作為現代最有影響力之一的華人藝術家馬友友,在其花甲之年推出了《樂滿天下:馬友友絲路合奏團》(The Music Of Strangers: Yo-Yo Ma And The Silk Road Ensemble)紀錄片,名導摩根尼維利(Morgan Neville)將來自世界不同民族的絲路合奏團成員的心路歷程聚焦在鏡頭下,用電影的視角,闡釋「以樂為家」的獨特意義。在複雜的世界局勢中,音樂家們雖然因各種因素背井離鄉,但音樂是唯一支撐他們並肩而行的動力。他們渴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傳統,帶領聽眾一起感受「故鄉的音樂」,並重新思考探索「故鄉的意義」。本片入圍柏林影展特別放映及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參展作品。 

「戲」說新語

絲綢之路將東方文明傳向了西方,象徵東西文明的交流,馬友友樂團的取名亦由此而來。「絲路」不僅僅是經商之路,而且是語言、宗教及種族文化遷徙的重要路徑,馬友友希望以此為概念建立一個跨文化交流的音樂地球村,人們也透過這些不同性質的音樂,理解這些不同的文化。

影片透過美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琵琶演奏家吳蠻、伊朗作曲家Kayhan Kalhor、敘利亞單簧管音樂家Kinan Azmeh及西班牙風笛家Cristina Pato的心路歷程,用音樂重新詮釋「家」的內涵,透視在如此紛亂的時局中如何堅守心中的傳統。

「絲路」發起人馬友友。
「絲路」發起人馬友友。

家‧付出

來自華裔家庭,出生於法國巴黎,7歲移居美國紐約的馬友友,8歲便在卡耐基音樂廳公演,14歲師從大提琴家Leonard Rose,練就了極深的音樂造詣,獲得了各種巡演的機會。每年他有超過一百場世界巡演,走遍萬水千山的他,始終思考著:「我究竟在世界上哪一個位置?『家』對我而言在何方?」

911事件後,世界的紛亂及躁動使得馬友友更加珍惜自己組建的這個「絲路合奏團」,雖然不知道來自世界各地的樂團成員是否會因為各種政治、文化因素而產生衝突,但他依然堅信音樂是最好的紐帶。事實證明了這一點,語言不通並不影響團友間的交流,而在這裏,不一樣背景的人為著同樣一個方向付出,音樂的美好令人遺忘了個人的憂傷,困擾馬友友多年的問題終有了答案:「無所謂地理位置的『家』在何方,真正的『家』是一個你持續為其付出,而不需要為此解釋的地方。」

家‧傳統

才女吳蠻出生於藝術家庭,9歲起開始接受音樂訓練,對傳統樂器──琵琶演繹得爐火純青。然而在大陸「文革」和各類文化運動對中華傳統的摧毀,令她感到遺憾,希望能夠有一個平台能將真正的音樂藝術讓世界知道。這位勇於追求音樂夢想的女子在1990年背起行囊來到了西方世界,從唐人街街頭賣藝到世界頂級舞台上演奏,她無疑是成功的。功成名就後她回到了中國大陸演奏,卻開始感到有些迷茫:「在美國,人們覺得我是中國人;而在中國,人們卻認為我是美國人。」這種無奈的身份感令她感到困惑。

展示吳蠻對「家」的體悟的是影片中陝西皮影戲團的一幕,這個戲班稱自己是第11代傳人,可是年輕人已經不時興這些了,寧願做司機賺錢也不願意傳承這些藝術了。吳蠻感到非常痛心,並希望能邀請他們到世界的舞台上展示那即將消失的傳統。正是這些遊歷,令她重新思索了「家」的意涵。對她而言,無論她是甚麼身份,持哪國的護照,傳統的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就是她的根,是她的家。

吳蠻(左),Kayhan Kalhor(前排中)。
吳蠻(左),Kayhan Kalhor(前排中)。

家‧掛念

享譽國際的伊朗音樂大師Kayhan Kalhor,精通多種樂器,亦是當地知名作曲家,主要彈撥樂器為波斯卡曼賈琴(Kamancheh)。然而伊朗革命在1979年爆發後,知識份子受到政府嚴密監管,17歲的Kayhan Kalhor被迫與家人分離,在歐洲各國和難民中心之間寄居,即使音樂成就斐然,他依然無法回國演奏。原定於2015年6月在伊朗的演出,卻被政府當局以可笑的「基於安全考慮」取消。舞台上的風光無法掩飾他內心的鄉愁,他愛他的國家,想念他的妻子,渴望有一天能回到他的家園。

西班牙風笛家Cristina Pato(右)。
西班牙風笛家Cristina Pato(右)。

家‧港灣

西班牙風笛家Cristina Pato充滿了熱情與魄力,她是首名出版風笛獨奏專輯的女風笛家,致力推動爵士樂及古典加利西西亞音樂。擁有羅格斯大學的鋼琴合作藝術博士學位的她熱衷於教育事業以及文化交流,並曾榮獲格林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舞台與講壇上風情動人的她,在家中依然是個任性的小女孩。影片中特別精選了家人為她慶祝生日會的片段,以及她與記憶漸退的母親的溫情對話,讓觀眾見到這位在舞台上活力四射的風笛手小家碧玉的一面。家,對於她而言,始終是一個溫暖舒適、展現真我的港灣。

敘利亞單簧管音樂家Kinan Azmeh。
敘利亞單簧管音樂家Kinan Azmeh。

家‧下一代

2012年,敘利亞單簧管音樂家Kinan Azmeh為逃離戰火,離開家園,過著漂泊的生活。陪伴他的只有一支單簧管,以及對音樂的熱情。面對戰火紛飛的家園,他問道:「我能否用音樂擋住子彈?」

令Kinan Azmeh感動的,是敘利亞難民營裏的孩子。他冒著被放逐的危險「走私」了一箱長笛至約旦的敘利亞難民營,設立工作坊讓孩子認識藝術。他清楚地知道,音樂能燃起孩童內心的熱情,他們才有勇氣走向未來。家園雖然目前被戰火吞噬,但是下一代心中的希望,不應該泯滅。

無條件的付出,繼承一種傳統,對故鄉的牽掛,內心溫暖的港灣,下一代的希望……這些都可稱為構成「家」的元素。「絲路合奏團」的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國家,說不同的語言,演奏不同的樂器,但無國界的音樂將他們緊緊連繫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體現對「家」的解讀。◇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