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健康,加上食物污染加劇及一些商家不良的經營手法湧現,健康、放心的食品市場龐大。但世界各地的「有機」標準和定義又有所不同,一些標榜有機的產品未必真有機。如何揀選真有機健康產品?或許以下的一些數據和提供的資訊會幫到您。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昨日出席台灣有機產品活動時分享了中心的一些調查。數據顯示香港市民花費在有機食物的支出中,蔬菜所佔的比率最高達84.4%,其次為水果及肉類。市民購買有機產品的途徑主要為超級市場(50.5%),其次為濕街市(26.1%)及有機產品店(20.8%)。
調查數據又顯示,2015年有22.6%受訪市民表示自已經常購買有機產品,數字較2012年大幅上升。調查推算,2015年香港家庭有機食品消費總額達58億港元,總消費額較2012年增幅逾30%。到2016年數字更會上升至68億港元,增長18%。
80後為主要消費者群
另一項調查發現:有機產品的主要客群為80後,其次是90後。31-40歲的消費者佔70.9%,其次是21-30歲的消費者,佔52.6%。以教育程度分類,大專教育程度或以上者佔51%,其次,是高中程度(中四至中六)佔45.9%。
黃煥忠總結,香港有機產品消費群以31-40歲之間為主,其特點是受教育程度較高,有穩定的收入和社會地位,且結婚生子。他們大多為下一代的健康著想,買有機食品給孩子食用,自己則未必是直接消費者。
港產有機菜市佔率僅2%
黃煥忠表示,香港持有有機認證的農民只有150人,加上自稱有機農民者共400人。每日能提供到市場的有機蔬菜只有5.5噸,佔香港市場每日2千噸蔬菜總需求量的2%。雖然港府去年公佈「新農業政策」,希望增加農地耕種,事實上,香港能用作農地的土地始終有限,即使有新農業政策加持,有機蔬菜要達到4%的佔有率都需要漫長的時間和過程。亦需要農業政策、技術支援以及年輕人有關農業知識方面的培訓等多方面因素輔助。
他續指,香港有機產品市場空間大,需求越來越多。但許多市民仍對「有機」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加上目前香港有機產品無法例監管,市民憑標籤認證及自行判斷產品是否自稱「有機」。特別是當大陸出現「綠色食品,更易令人混淆。他解釋,只有大陸才有「綠色食品」一詞,全世界都無,「綠色食品不是有機,而是有使用農藥、化肥。不過有控制地去做,不會超標。」他以美國為例,因當地所有食品都要符合美國FDA認證要求,只需「有機」字樣就可區分是有機及傳統產品了。但在大陸傳統市場買菜則難以區分,提醒市民要留意來自大陸的有機產品是否可靠。
逾30款台加工食品首展售
因應香港有機市場的巨大需求,台灣政府首次將30多款有機加工產品輸出到香港。於9月22日至10月3日期間,在彌敦道的永安百貨台灣食品廣場首次展售,包括有機黑豆醬油、有機菠蘿太陽花、有機黑豆漿等產品。
台北貿易中心主任孫至誠稱,台灣政府為下一代健康著想,從1986年始就著手發展有機農業,期間,農民經歷了一個從舊有耕種模式過渡到有機農業的艱辛過程和突破。台灣對有機農業的要求除不使用農藥、化肥外,有機耕作的生產環境如土壤、灌溉用水都需嚴格要求,甚至因空氣漂移而令農作物受到的污染都不能接受。同時,種苗、生產過程、使用資材與耕作方式皆需完整記錄。更重要的是,台灣有機農業納入法例監管,一經觸犯,需負法律責任。
他表示,現時台灣有3千個認證農家耕種戶,6千4百多公頃有機農地,受認證的農戶近半在花蓮、宜蘭台灣東部地區。台灣農業監管認證標籤為CAS,有機產品需另加「Organic」認證標籤,驗證標準是農藥殘留為0%。較美國FDA認證標準,有機產品的農藥殘留允許值為0.005ppm,及澳洲標準0.01ppm更嚴格。
台北貿易中心經理凌文華表示,是次展售的產品,售價與台灣當地相若,希望令香港市民嘗試台灣有機產品,為日後引入台灣有機產品打下基礎。◇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