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經濟學界討論最激烈的話題,莫過於中國大陸產能過剩下的「產業政策」,此爭議延燒到中共發改委。辯論雙方的爭論點在於,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否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指政府對國家經濟進行調控的機制,體現的是政府的意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的觀點是,「沒有產業政策,國家必然不成功」;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的觀點是,主張「廢除任何形式的產業政策,政府不應該給任何產業、任何企業吃偏飯」。

9月14日,中共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例行發佈會上稱,「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個國家,都在運用產業政策」,並承認,「中國現有的產業政策確實存在與新常態不相適應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凸出難題」。

雙方激辯

林毅夫主張需要有「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的共同作用。

林毅夫認為,一個從事技術創新的企業家,一方面需要企業家個人的努力,同時也需要政府的「產業政策」集中有限資源,進行調控。

張維迎的觀點是,「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在全球都失敗了。

張維迎認為,產業政策失敗的原因在於,創新是不可預見的,「唯一途徑是經濟試驗的自由」,而產業政策是將自己鎖定在預定的路徑上,相當於一場賭博。過去幾十年的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

此外,北大教授黃益平認為,「好的產業政策應該具備五個方面要素:順應市場、不限制競爭、謹慎干預、有退出機制和做事後評估。如果做不到這些,實行產業政策很可能會事倍功半,甚至弊大於利。」

改革的矛盾重重

今年6月份中共國務院下發文件,要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當時經濟學家吳敬璉提出,這其中存在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係問題。

吳敬璉認為,要想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效率,就不能有過度的行政干預和「傾斜政策」,應該以競爭政策為主、產業政策服從競爭政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當前的產能過剩、技術低端等問題,主要原因在於體制和政策因素抑制了市場競爭、限制了資源的自由流動,以至於缺乏競爭力的企業沒有退出市場,有失公平競爭。

但是,關於中共是否能在經濟上放權市場的問題,《天下雜誌》曾在2014年發表分析文章表示,一黨專制下,政府能放多少?敢讓多少?要分多少?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黃健群2012年曾發表文章《中共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政治經濟戰略意圖》。

黃健群表示,中國大陸長期的貧富不均,已經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對於中共來說,產業轉型的目的是穩定政權,前提是「穩定壓倒一切」,以及在全球扮演經濟大國的角色。

但是,在中共統治下,去產能就要面臨大批工人失業。

經濟學家高西慶曾指出,大批工人失業又與中共「穩定壓倒一切」相矛盾。◇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