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罹患癌症後高昂的治療費用相比,我們不如改善日常生活中不良習慣,從小事做起,遠離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癌症是全球一個主要死亡原因,在2012年造成820萬人死亡。在未來20年中,估計每年癌症病例將由2012年的1,400萬上升到2,200萬。國際抗癌聯盟曾發表報告表示,全球每年新發癌症病例中,其中4成可以在生活中預防。

世衛數據顯示,大約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5種主要行為和飲食危險因素:高體重指數、水果和蔬菜攝入量低、缺乏運動、使用煙草及飲酒。本文綜合各種研究和資料,整理出以下幾種廉價的癌症預防「處方」,供讀者參考。

1.減少癌細胞養份

糖與癌細胞的關係密不可分,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是糖。日本名和能治醫師在《怎樣防治癌症》一書中說,癌細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強盛,約為血液的20倍。當血液流過腫瘤時,其中約57%的血糖會被癌細胞消耗掉,成為滋養它的營養成份。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韓國首爾延世大學進行了一項為期約10年的大型研究,參與調查的是130萬名、年齡在30至95歲的韓國男性和女性。此研究發現,那些空腹時血糖水平高的人更可能發生及死於各種癌症。對男性來說,最多為胰臟癌,另外還有食道癌、肝癌和大腸癌。對於女性,最多的為肝癌和子宮頸癌。

吃糖過量,也會導致肥胖風險,從而體重指數升高,增加患癌風險。

2.增加戶外活動

適度曬太陽可以說是最便宜的防癌方法,不用花錢,就能通過增加人體維他命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曾發表瑞典的研究論文說,陽光可以減少人類患淋巴瘤的可能性。研究稱,陽光中的紫外線會使人體產生維他命D,這種維他命可能具有防癌作用。此前科學家已經發現,缺少維他命D可能會誘發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數種癌症。瑞典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是第一次找到了陽光確實能防癌的證據。

3.保證7小時睡眠

通宵工作和玩遊戲會影響正常的生物鐘,干擾機體「抗癌因子」褪黑素的釋放,導致癌症風險。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小於7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幾率增加47%,這是因為睡眠中釋放的褪黑素可抑制女性體內雌激素的產生,從而降低乳腺癌的發生風險。

德國睡眠專家業表示,中午1點是人在白天一個明顯的睡眠高峰,打個小盹,也能增強體內免疫細胞的活躍性 ,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

4.飯後百步走

俗語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研究表示,每天運動30到45分鐘,每周5天,持續12周後,免疫細胞數目會增加,抵抗力也相對增加,從而幫助我們對抗腫瘤細胞。運動只要心跳加速即可,晚餐後散步就很適合。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針對7萬人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走路1小時可降低50%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太過劇烈的運動會使機體釋放大量的自由基,反而降低人體的免疫力。

5.一口飯咀嚼30次

日本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唾液中的過氧化物具有抑制致癌物質的特殊功效。所以他們建議「一口飯咀嚼30次」,以充份發揮唾液的作用,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6.乾毛巾擦背

日本研究表明,人的皮膚下存在一種組織,平時處於休眠狀態,當用毛巾摩擦皮膚後,受到刺激的組織細胞就會活躍起來,進入血液循環,並逐步發展演變為網狀細胞。網狀細胞具有免疫功能,經常擦背能增強免疫力,達到防癌的效果。

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不管是搓、擦還是撓背部,都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法。

7.煮大蒜別急著下鍋

美國國家癌症組織認為,全世界最具抗癌潛力的植物中,位居榜首的是大蒜。經常食用大蒜,既可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合成,又可激發人體巨噬細胞吞噬癌細胞。

刊登在美國《分析生物化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吃大蒜,可以減少人體內潛在的致癌物質含量。

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說:「通過尿檢發現,吃大蒜的實驗組,體內癌細胞大大減少。而且大蒜吃得越多,人體內潛在的致癌物質含量就越少。」

高溫會破壞大蒜中最重要的抗癌物質「蒜氨酸」,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研究人員建議,切大蒜後別急著丟下鍋,先把壓碎的大蒜放置15分鐘後再煮,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大蒜的抗癌功效。

8.開窗通風

裝修污染除了甲醛外,還有一種致癌氣體——氡及其子體。它一般藏在花崗岩、水泥、瓷磚裏,沿著這些地方的裂隙擴散到室內,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時間長了,就會誘發肺癌。
每天開窗半個小時,氡的濃度就可以降低到與室外相同。另外,天然氣燃燒後也會產生氡,所以廚房燒水時,最好打開窗戶,關閉與居室連接的門。

9.把煙戒掉吧!

世衛數據顯示,在2012年癌症造成820萬人死亡,其中肺癌達159萬,位居榜首。世衛稱,煙草使用是最重大致癌風險因素,它導致全球超過22%的癌症死亡,以及全球約71%的肺癌死亡。
所以戒煙不僅省錢,還可讓自己和家人遠離癌症,何樂而不為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