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文章

近日接二連三有學生輕生,令各界感到震驚和惋惜。不少關注團體和學者呼籲傳媒審慎報道,避免學生仿傚。同時呼籲校方、家長及網絡上採取正面方式,多觀察及聆聽學生的困擾,疏導學生及子女的負面情緒。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表示,根據資料,本學年以來有22名學生自殺,情況值得關注。主席周婉芬分析每宗個案自殺成因不同,並非單一原因。機構歸納出今年學生自殺6個隱藏因素,包括教育氣氛、家庭教育、學生抗逆能力下降、溝通方式改變、情緒病及環境轉變。

她又說,近期幾宗個案皆稱是因為學業原因,實際上只是冰山一角的一層,原因複雜。現在很多學生認為很難與家人溝通,加上科技發達,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突發性我想死便去死了。其實一定是心裏面有很多東西抑壓了,但又無處宣洩而引發到這一點。」

周婉芬表示,近年來,學生的競爭越來越早,但他們心智發展未能承受壓力。她建議家長即使多忙碌,也應與子女面對面溝通,及多聆聽子女的感受,而非只著重功課及成績。學校應多觀察及聆聽學生的困擾,例如舉行分享會活動。

機構數字顯示,1995年至2015年收到的20歲以下求助百分比逐年下降,由27%跌至4%。相信是年輕一代趨向在社交媒體透過文字及符號宣洩,而非直接溝通。

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昨日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擔心媒體在發佈或分享自殺的相關資料時,會引起模仿效應。希望媒體小心報道自殺新聞,傳播正面訊息,不過他也看到網上開始有些健康的情況出現,「網上開始洗版,將一些自殺新聞改為如何防止自殺的新聞報道,這是很健康的情況。」

他又說,香港社會過於著重學業上的操練,但在生命教育方面,缺乏對學生個人情操的培養、自我形象的建立及解難能力等,這情況對學生造成一定壓力。他認為如果學校課程能拓寬,學生有多些出路,可以減少學生的壓力。

他也呼籲學校教師及學生勿自亂陣腳,校方應多與學生公開討論生命意義。並希望社會能夠解除對精神健康和抑鬱的標籤,政府能夠對有關人士提供合時適切的支援。

教育局推5措施應對

另外,昨日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就近日接連發生的學生自殺事件下午同教育界及教育心理學家等舉行緊急會議。

會後吳克儉宣佈,教育局將推出5項措施應對學生輕生問題,包括成立專責委員會,成員包括院校、學校、家長、專業界別及政府代表,全面了解及分析學生自殺成因,於6個月內提交報告。局方未來2個月會舉辦研討會,協助學校提高應對學生輕生的知識及能力,又會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教師舉辦講座,並在局內成立專責團隊加強到校支援。◇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