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否成功,因審視的角度不同,有著不同的答案。李安新作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成功演繹了同名小說的場景和內涵,讓觀眾自行體驗人生際遇與內心世界的衝突;而獲得72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老人與海》,則是人生精神勝利的最高體現。兩者皆以大海比作人生,與無常際遇相博鬥,與東方文化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謀而合,可見文化人性並不分地域民族。

撰文|曉荷 圖片|二十世紀霍士、IMAX Corporation

對於無常的人生,一些人稱自己要「與命運博鬥」,無論輸贏,總能得到一些紀念品,有人稱之為「人生獎品」,果真如此嗎?

由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改編自小說家Yann Martel獲得英國布克獎(Booker Prize)的同名小說。故事中,少年Pi全家搭乘的船遇風暴失事,他與猛虎在救生艇上相持227天之後獲救。故事在極盡奇幻變化讓觀眾歎為觀止之時,最後一轉,將奇幻故事下隱藏的血淋淋現實和盤托出,觀眾內心如受重擊,有所領悟。作者以隱喻的方式,講述在苦難人生際遇的環境,人類內心世界的衝突,充滿啟發並觸發內心深處的悸動。李安以東方的「境界」來演繹這個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故事,再合適不過。故事中以猛虎來比喻人生內心的狂躁,有如英國詩人希格夫(Siegfried Sassoon)的詩句「我心中的猛虎,在細嗅薔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猛虎,可以理解為心中的慾望和獸性,人在營營役役中,偶然停下品味人生,才能看到自己曾經錯失的風景。


少年Pi如何將自己的痛苦經歷隱藏在奇幻故事中,得以安渡生活,才是故事的重點。

關於「與命運博鬥」的主題,不少人會想起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讓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99年,俄羅斯藝術家亞力山大佩特羅(Alexander Petrov)以玻璃油畫的透明質感,來體現原作的加勒比海風光,獲得2000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故事中,老漁民桑迪亞哥84天都沒有捕到魚,但他依然出海。第85天,他釣到一條巨大的魚,魚把筏子拖到深海處,經過三天三夜的戰鬥,桑迪亞哥憑藉著頑強的意志,抓住了大魚。他把大魚綁在船邊返航回家。大魚的血引來了鯊魚,瘋狂撕扯大魚的肉,雖然老漁民用盡方法回到岸邊,但大魚已經剩下骨架。在生活中苦苦掙扎的人們,能夠生存下來,最後可能就是帶回了一具魚骨,但也可以稱之為「贏得了人生」。


將大魚的骨頭運回岸邊,這是漁夫的個人精神勝利。

《老人與海》語言簡潔,是海明威式的「硬漢」寫照,書中名言「你可以消滅他,可無法打敗他」廣為人知。海明威曾兩次參加世界大戰,數度負傷,醫生曾從他身上取下了230顆彈片。《老人與海》1953年就獲得普利策獎和美國文學院的小說金質獎章,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東方將人生比喻為「苦海」,人生苦難無邊無盡,但一旦領悟要義,知道是慾望引發的痛苦,能夠放下慾望,淡泊明志即可「回頭是岸」。有趣的是,少年Pi和老人,都以大海來比喻人生,在海上的博鬥求生,就是人生的苦難寫照。看來,文化相通,並不以地區和民族為分界。有如人性相通,心底的慾望也會引發痛苦,如何能夠放下,只能靠自己和自己的博鬥了;能夠放下慾望,得以人生喜悅,才是最大的獎品。

其實,以人之力,無法與上天博鬥,只能是在上天的道德標準考驗中苦苦掙扎。因此有人說,如果人生符合了個人的道德標準,則為「凡人」;如果符合人類的道德標準,則為「好人」;如果能夠符合上天的標準,則可稱為「聖人」。◇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