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復常之後,不論政府及商會均有一個盼望,就是內地強大的消費力可以重演2003年沙士後開通自由行的歷史,重新帶動香港經濟出現「追趕式增長」,甚至有機會令全年經濟可以達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初定出的預測上限目標,能有超過5.5%增長。 

可惜事與願違,經濟在第一季出現小陽春後,不論消費樓市股市都反復尋底,令政府經濟顧問不得不修訂原來經濟增長預測,全年向下修訂至3.2%增幅,而且在樓市及經濟不振下,陳茂波亦要面對現實,將全年度財赤預測,由原來580多億改口為將突破一千億(我估計好大機會達1,500億赤字,將是歷來第二高水平)。 

但有一個趨勢卻是商界、政府甚至評論員之前都無法估計得到,說的是港人北上消費,在過去一年重新通關之後,大量港人幾乎逢周末就會過關,到深圳、廣州,甚至大灣區其它省市尋找娛樂,相信這個趨勢是之前誰也沒有估算得到。 

數據不會說謊:在10月重陽節連假港人北上,創通關單日新高,一連3日的假期,根據入境處數據,3日累計有逾86萬人次的香港居民北上深圳等地,其中10月21日更有36.5萬人次,創自2月6日通關以來單日新高。而且總計10月份,更有535萬人次的香港居民經陸路或海路前往深圳等廣東省城市,再創單月新高,較8月的紀錄多約3萬人,而每到周末均錄得超過20萬人次的本港居民北上,可見已成為部分港人消費的新常態。 

飲食業界憂慮北上消費成常態,指10月本應是旺季,生意額本可達100億元,但預計今年重陽節生意額下跌近一成,令全月減至80至90億元。酒吧業界則指,現時酒吧街生意額回復到疫情前7成,估計客人中有一成人會北上玩樂。 

按政府統計處早年的數據,港人到廣東省旅行扣除跨界的交通費用後,平均每次的消費開支約為680元,因此粗略推算10月港人在內地的消費額高達36億港元。 

按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數字反映大量港人熱愛趁假期北上,憂慮北上消費成常態,令本港失去競爭力,更對飲食業及零售業而言情況都十分嚴峻,以北上與南下的相差計算,流失的消費額是以億元為單位計算,擔心如今年聖誕亦受港人外遊影響,預料2023年全年餐飲業的生意額最多亦只有1,000億元,較疫情前1,270億元相差約20%。 

當然北上消費「性價比」較高是不爭的事實,香港食肆不論租金、人工、食材等成本都較內地貴,所以售價上亦會較高,特別是中產人士在日圓創出33年的新低下,多選擇外遊,令最具消費力的一群都不在香港消費,而每周末均有數十萬的市民北上,他們可能一般收入屬中等或以下水平,現在人民幣由去年高位已回落近一成,「港紙明顯好好使」,加上內地今年有通縮形成的初步形勢,反觀香港營商成本相對偏高,此消彼長下,香港的商戶更難有競爭力。 

而且更重要一環是在內地消費獲得的「性價比」相信會高於香港,講的不單止是服務或產品質素,由媒體及身邊朋友反映,在港消費好多時「使錢使得唔開心」,中間既包含香港的服務員水平未有追得上內地的質素,背後亦有不少人稱是基於政治及不滿特區政府官員的「霸道」嘴臉,如果有閒錢寧願外遊「返鄉下」日本散心、其它時間就寧願回大灣區使錢,感受一下成為「上等人」的服務。 

經濟上,不單零售及飲食業受北上消費重創,連過去幾年一直積弱的商舖租賃更首當其衝,單計9月份商舖市場只有317宗租賃成交,對比8月份減少約13%,按年同期對比亦減少約17%,其中新界民生區空置率亦見有上升跡象,荃灣區空置率按月輕微增加約0.12個百分點至4.45%,按年對比則增加約1.11個百分點,而元朗區亦錄得3.35%,按年稍微上升約0.48個百分點。 

無意批評一些北上消費的朋友,反而有少少明白這種心態,其實情況與過去3年移民海外的3、40萬港人一樣,大家都不捨得這個「家」,但面對2019年前的香港不可能恢復舊貌,大家唯有用不同的方法「逃避」: 部分就離散到海外重新適應新生活;部分留守的就以外遊或「行開下」的心態,令自己盡量好過一點。 

近幾年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已明顯輸給新加坡,更可悲是連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以致於消費購物,香港都要深圳、廣州照料,難怪近日內地網民諷刺香港成為「金融中心遺址」,深圳反過來要照顧香港這個「窮親戚」、甚至稱「深圳己變成服務香港窮人的城市了」。 

可笑的是,這些尚算溫和對香港目前狀況的批評,在香港的媒體甚至社交網絡上卻是鮮有看到,因為在所謂「國家安全」的大前提下,紅線刻意模糊,令所有批評都全部消失,甚至有建制派中人,都開始質疑香港近年過分偏重國安,令國際城市在從商、國際交易有壓力,惹起很多不必要制裁和非議,提出期望在政治上「減辣」,減少國際社會對香港的反感、疑慮及抹黑。 

現在諷刺的是、這些稍為「越界」的批評,卻是出自內地網民口中,應該清楚看到,經歷了多年在政治上的高度鎮壓、言論及個人自由被肆意剝奪、甚至法治受到衝擊及被「武器化」,這些內在的不利因素,經過幾年的發酵,在2023年已經全面爆發。港人選擇北上消費,既是一個理性的使錢選擇,同時亦不態排除「行開下」,逃離一個高壓社會的理性行為。 ◇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