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習Macrobiotic食療課程時,當時講到應該吃我們居住50公里以內生長的食物,這樣最適合我們的身體。還有南半球和北半球因為能量運轉方向是相反的,所以應該吃同一個半球的食物比較合適。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初到國外或外地的人,時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而中國古人認為「天人合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我們的身體與自然是相通的,順應當地的水、土、食物、氣候。因此人要想養生、活得健康,就要吃當地自然應季的食物,與大自然協調,自身就會形成一個原生態的小環境。如此一來,無論外界如何變化,體內的健康小環境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從小到大,我時常從長輩口中或是在街市檔攤聽到「當造(時令)」一詞,慢慢意識到「不時不食」這個概念。

孔子提倡「不時不食」

孔子提倡「不時不食」(Only Eat What is in Season),依據不同的時令、季節,進食合時的食品。而在中醫理論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歲備物」,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採備藥物、食物,這樣取得的藥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氣,氣味淳厚,營養價值高。

在中醫看來,食物和藥物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如果不是應季的食物,它就沒有那個季節的特性,那麼它的健康價值就會因此改變。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單」。動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肉質會有不同。所謂「小滿河歪(蚌)瘦蹩子,夏至鯽魚空殼子,端午螃蟹虛架子。」說的是違時之食。又如海、河鮮,清明前,刀魚刺軟,河蚌漿足;夏用鯉、蝦;秋鱸霜蟹,都是因為此時的魚蝦,體肥味美,養份充足。

冬吃蘿蔔夏吃薑

坊間關於時令飲食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香港註冊中醫師黎珂解釋說,中醫認為生薑辛溫,功效是發汗解表,溫中(脾胃)止嘔,溫肺止咳。蘿蔔性平偏涼,有行氣消食、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清熱解毒、利尿通便等功用。 

中醫發現,大多數食物都有「寒」或「熱」的特性,並將許多常見食物分為三種性質:寒性食物,熱性食物,溫性、中性的食物。當人吃寒性食物時,它們會給身體增加冷卻效果,而吃熱性食物會給身體增加溫暖效果。因此,可以透過寒性和熱性食物來幫助身體取得平衡。

既然薑溫熱,蘿蔔寒涼,那麼夏季吃薑不是更熱,冬季吃蘿蔔更冷嗎?

黎珂引述《黃帝內經》中的論述說,春天陽氣開始升發;夏天陽氣升發到極點,萬物繁盛;秋天陽氣開始斂降,天氣轉涼;冬天陽氣潛藏於地下,水冰地凍。中醫認為人體與大自然是相通的,因此人體的表現也如同大自然一樣。

中醫發現,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陰」和「陽」兩種特性相對應的情況,例如有地有天,有寒有熱。「陰」「陽」兩種能量互相對立,但又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陰陽平衡,人就會健康、有精神,事物就會協調和穩定。

中醫認為氣是體內構成生命的「能量」或「動力」,而中醫將體內補充營養的物質泛稱為血。氣與血相互依存﹐流遍全身,營養臟器組織,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夏季時,人體氣血運行趨外,毛孔張開,陽氣外溢,體內陽氣空虛。加上貪圖涼爽,會多吃寒涼食物,攝入各種冰鎮飲料或者用冷水淋浴等,令胃中虛冷。「夏天吃薑」則是藉由薑的溫辛,進而驅散部分臟腑寒氣至體表,對抗炎熱的氣溫,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通體舒暢。

而冬季陽氣內斂,毛孔收縮,出汗散熱的機會減少,人們常因寒冷而進食補品或羊肉等熱性食物,更易產生內熱,出現消化不良等現象。此時,吃一些清涼的蘿蔔,讓體內的部份陽氣疏散至體表,可以幫助禦寒及消食。

日本人推崇「身土不二」

其實,不少地方都有人在嘗試接近於傳統理念的飲食方式。

1907年,日本陸軍藥劑監石塚左玄,作為「食養會」會長提出「以基本食物來養生」,他認為人應當多進食身處的土地上生產的應節的食物。

1912年,陸軍騎兵大佐、食養會理事西端學簡化了石塚左玄的理論,提出「進食當地生產的食品會使得身體健康,進食外來食品則會令身體變差。」西端學並藉用佛學中「身土不二」(身體和環境不可分開)這個詞來推廣相關理論。

而在加拿大,一對加拿大夫婦嘗試在一年內只食用周圍100里之內生產的食物,並把他們的經歷撰寫成了2007年出版的The 100-Mile Diet: A Year of Local Eating一書。@

------------------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紀紙:
https://bit.ly/EpochTimesHK_EpochPaper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