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妤是個活潑的國小四年級女生,在期中考考完後的某一天,媽媽突然告訴她說:「爸爸已找到新工作,新公司離家很遠,經常會不在家;媽媽因為工作很忙,所以月底要幫妳轉學到媽媽公司附近的學校。」就在此時,品妤腦海中浮現前幾天老師將她的名字寫在黑板上並說:「這學期班上的模範生是品妤,請同學們幫她拍拍手。」於是她問媽媽可以不可以等學期結束再轉學?媽媽抱著品妤心疼地解釋說:「爸爸的新老闆很急,媽媽的工作很多……」於是品妤乖巧地點點頭,只要回到房間想著怎麼利用剩下的2星期時間向好朋友告別。

轉學後品妤發現,課本版本不同,很多內容跟之前學的不一樣,班上同學都已經有熟悉的好朋友,所以品妤下課只能自己在走廊上晃來晃去,而且成績也變差。還有一次,品妤上課無聊偷看課外書被發現,老師處罰她坐到前面,品妤尷尬地覺得全班同學都在笑她。後來,品妤得了流感隔離在家,康復以後開始上學,出門前就會肚子痛、拉肚子,還會一直在客廳跺步繞圈圈,爸爸、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一切正常,但品妤的腸胃不適狀況越來越嚴重,上學經常請假,後來爸爸、媽媽發現品妤只要一請假在家,腸胃不適的狀況就不藥而癒。

拒學行為的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說,拒學(school refusal)或懼學(school phobia)行為其實不是正式診斷,往往是學生在校園適應遇到困難時的一項警訊。研究顯示約有1%~5%的兒童有拒學行為,男女比率相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紀,尤其好發在剛進入新的班級、學校或放完寒暑假,出現的症狀包括孩子會以各種身體不適請假或遲到;抗拒上學、發牢騷、哭訴或生氣,當被強迫起床上學時,可能會口頭威脅或出現自傷行為,也可能以肢體、言語攻擊家人;性格上變得退縮,與同儕漸行漸遠,也可能沉迷上網,造成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拒學易成為惡性循環

饒怡君表示,拒學很有機會成為惡性循環,孩子會不斷猶豫:「要不要去上學?」一想到要去學校就感到不舒服、緊張,暫時不想反而覺得輕鬆、擺脫不愉快,最後會決定「先不去上學」,如此反覆掙扎,導致持續時間愈長,回到學校的阻力愈大,還可能進一步造成學業成績變差、家庭衝突、人際疏離等問題,甚至長期下來演變成繭居在家,影響到未來生活與獨立。因此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不上學的警訊時,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溝通管道,積極尋求專業協助,才能避免問題惡化。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