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場疫情之中,無論是一般民眾、正在隔離中的患者或專業醫護人員,反應出的負面情緒都很類似,3者之間的差別只在於症狀出現的強度。因此在疫情持續升溫的情況下,民眾要如何才能降低焦慮與平復情緒呢?

降低焦慮與平復情緒的方法

在此,林奕萱提出3個有效降低焦慮與平復情緒的方法。

1.保持生活原有的步調與運動習慣。

2.減少接觸過多或不必要的訊息,避免資訊超載引起恐慌。

3.找到具體可做的事情,讓心理有踏實感並轉移注意力,即使是很小的事也沒關係。

如何避免引起不安與恐慌?

林奕萱說,現今各地疫情的發展狀況是以網絡訊息為焦點,民眾切勿一直關注在每天又多了幾名確診病例,以避免引起莫名的不安與恐慌。對於確診者而言,篩選正確的消息很重要,因為假消息無助康復,還會加重焦慮感;對於輕症患者而言,如果吸收對的知識、用正確方法把自己照顧好,就會降低成為重症的危機。

至於在生活中,盡量保持原有的步調和運動習慣,該做甚麼就做甚麼,一如往常地生活,會讓內心較為安穩。雖然有些民眾的生活節奏被疫情打亂了,例如:停班、停課、失業、居家隔離、住院隔離等,其實此時可找一些具體的事情做,別讓腦袋有胡思亂想的機會。

林奕萱分享,在門診患者中,有一位原本在中國大陸工作,因無法回到工作崗位而被迫放無薪假,感覺生活突然失去重心;於是建議那一位患者重新找一些具體可做的事情,比如上短期課程學習新事物,或是開發原本的興趣。像是有一些患者會定期去騎腳踏車、釣蝦,做這些很微小但具體能夠落實的事情,就能避免待在家裏不斷地胡思亂想。

如何面對未知的恐懼?

林奕萱補充說,與一般民眾相比,正在隔離者又多了「是否會確診為中共肺炎」的未知恐懼。隔離者不知道未來的生活會出現甚麼樣的變化,但好在相對穩定的是有14天的固定期限。

此時可事先向相關人員了解在隔離期間會遇到的情況和需要準備的生活用品,以提前準備齊全。同時還要規劃每天要做的事情,例如:在家工作、讀平時沒時間看的書、玩數獨邏輯遊戲、打毛線、做平常未完成的瑣事等,事情越豐富越好,用充實的生活來驅散徬徨感,讓自己平順度過14天的隔離時間。

而需要進行採檢者,在等待檢驗結果的過程中難免會緊張、害怕,這同樣是來自於未知的恐懼;而此種心境與等待癌症篩檢結果相似,當心裏不斷被擔憂情緒占據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擔心,所以要花心思做其它事以轉移注意力。

穩定生活步調 順利走過難關

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面臨的是更大的壓力。世界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日前發佈論文表示,在這次疫情中,中國有大量醫護人員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心理困擾、焦慮症、抑鬱症等。曾經也有研究記載,在SARS疫情期間,醫護人員的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失眠與憂鬱症情況明顯上升,但在疫情結束半年之後,多數醫護人員的這些症狀都逐漸緩解。

林奕萱認為,在全球疫情蔓延之下,任何人出現負面情緒都是正常的,只要遵循上述3個幫助穩定情緒的方法,並且保持生活步調穩定,就能降低焦慮,順利走過難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