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護老者的角色日益重要,但對於這批護老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亦不容忽視。根據生命熱線於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進行的調查,訪問了942位需照顧60歲以上長者的護老者,而當中超過一半為80歲以上高齡長者。結果顯示,有37.4%受訪者處於「高負荷」狀態,其中40.3%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另有16.5%曾有自殺或自傷的念頭,反映照顧壓力與心理健康風險密切相關。

研究進一步指出,女性及在職護老者的壓力尤其嚴重。女性中有41.5%屬高負荷,而在職護老者中更有50.1%屬高負荷群組。若在職人士每周照顧長者超過21小時,其同時出現抑鬱、焦慮及自傷傾向的比例高達13.2%。年齡方面,35至54歲的護老者中,有一半亦屬高負荷狀態,顯示中壯年護老者在職場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的現實困境。

現年四十多歲、從事教育工作的Maria,是一位典型的在職護老者。自其母親於2018年確診中期認知障礙症後,她便需獨力分擔家庭與工作雙重責任,每周照顧時數達二、三十小時,生活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疫情期間,日間中心暫停服務,她在家工作之餘亦要照顧母親,幾年間無暇處理壓力,直到情緒崩潰才驚覺自己身處極大困境。

另一名護老者Michael,因需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而承受龐大壓力。他坦言曾一度因無人傾訴而產生輕生念頭,更擔心將母親送往護老院會被視為「不孝」,選擇默默承受情緒負擔。

生命熱線指是次調查反映照顧時數與就業狀況與護老者壓力呈正比關係。特別是年輕一代護老者,因與長者代溝大、資源掌握不足,以及長者健康急速轉變等因素,壓力更為顯著。

為支援護老者,生命熱線去年啟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逆風導航護老者支援計劃」,目標每年接觸逾千人,並識別至少250名隱性或高危護老者,提供早期介入輔導、家庭協調支援及彈性服務。機構同時建議社會從四方面加強支援,包括推動「友善僱主」文化、強化「個案管理」、提供「彈性服務」以及鼓勵護老者「關顧自己」。

具體建議包括為護老者提供陪診假、彈性上班時間及長者暫托服務,以減輕其雙重負擔。此外,也呼籲非牟利機構擴展服務時段至周末,以便更多在職人士能受惠。調查顯示,現時部份資源集中於低收入群體,而中等收入在職護老者則常面對「有資源但用不到」的窘境,造成支援落差。@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