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甚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日月合璧  五星連珠

「珠聯璧合」是從「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的天象而來的,原典出於《漢書‧律曆志上》裏的「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即同於「七星連珠」。漢武帝元封年間舊曆已經不準,徵求新曆書,應徵者踴躍,有十八家進行比評,其中《太初曆》對太陽系的日、月與水火金木土等五星的運動軌跡的運算與推測結果非常精準,以天象中已知最早的一次「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的天象發生時點來說,其推算得到驚人的密合。

這裏要說明一下,中國古代「七星連珠」是指日月和五星等七曜。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是人類憑肉眼看不見的,所以古代星官觀察天象是以日月和五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為對象,以日、月所經的黃道二十八星宿為範疇,太陽系七曜也是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最是息息相關。那麼已知的中國古代第一次的七星連珠是甚麼時候發生的呢?

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開展幾乎與歷史同時,黃帝時代就有專司觀察天象的星官(《史記‧天文上》記載「星官之書自黃帝始」)。司馬遷作《史記》的宗旨之一在於「窮究天人之際」,這就是中國古天文學成立的一個要旨:從天象中,找尋天道與人事的關聯,以順天道,以正人道,表達了古人的生命觀、宇宙觀。

在久遠以前,一個冬至夜展開了中華天文星象曆算文明的長河。那個幾千年前的冬至夜,有甚麼特別之處呢?一個天文罕見奇觀——七星連珠在這一夜出現了。那是一個(黃曆)十一月的甲子日,逢初一朔日,那天夜半子時交冬至節氣,這時天空中牽牛宿的範疇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即「七星連珠」,這也是已知的中國古代第一次七星連珠的天象。從而這一天被認定為「初歲」——新年第一天,這一年就是上古太初曆紀元第一年。

《漢書‧律曆志上》有上述這一歷史記載。中華文化中的星象曆書文明,最早就是建立於上古「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天象的基礎上開展而來的。從歷史上來看,這種天象極為罕見,卻是中華文化曆書文明發源的標竿原點,也被視為祥瑞喜慶的吉兆。日轉星移,到了漢武帝元封七年已經過了四千六百一十七歲。

這一年,太史公司馬遷和其他星象曆算學專家發現,當時使用的曆書已經不合於天象的運行與時序,上奏建言改頒新曆。於是,漢武帝召集相關的官員與民間專家制定新曆。治曆官鄧平、方士落下閎等人推算出來武帝元封七年(西元前104年)的天象,這一年在十一月甲子朔旦(初一)子時初刻入冬至,太陽與月亮在牽牛宿合璧,歷年積累的餘閏,在此時完全用盡,回歸太初新年狀態。鄧平、落下閎等人所創的曆書推算晦朔弦望之時日最準確,得到採用,即是漢代《太初曆》(*又稱八十一分律),表示曆書紀元回歸泰初。這一年的冬至祀上帝於明堂,改元為太初元年,頒《太初曆》。

(*《太初曆》又稱八十一分律曆,是因為其推算一朔望月為29又43/81日最是密合天象。)

歷史上的七星連珠

以下舉述二次著名的七星連珠: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  日月合璧五星聯珠

乾隆二十五年底,觀象台欽天監勒爾森從觀測到的天象中推算出次年的正月初一(西元1761年2月5日)將出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天象,上奏摺給乾隆帝,慶賀是年「海宇晏安,年穀順成」。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七星連珠——「日月合璧 五星連珠」模擬星空圖(當時是白天,本圖為顯現星象改以深色表示)。本圖中可以看到合璧與連珠出現的天空星宿背景。(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七星連珠——「日月合璧 五星連珠」模擬星空圖(當時是白天,本圖為顯現星象改以深色表示)。本圖中可以看到合璧與連珠出現的天空星宿背景。(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徐揚在《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卷末同時抄錄了欽天監奏摺的〈跋〉寫道:上御極之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午初一刻。日月同在元枵宮〔1〕,躔(運行於)女宿(與西洋星座的寶瓶座交集),如合璧。水星附日,躔牛宿(摩羯座);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宮〔1〕,躔危室二宿(雙魚座)如聯珠。」詳實記錄了乾隆二十六年的七星連珠的天象。乾隆帝老年時自稱「十全老人」,表示自己福氣滿點,一生甚麼也不缺。從史冊看來,乾隆二十六年的確是西疆無戰事,海宇晏安,平安順遂的一年。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出現七星連珠天象。當時大街道上許多拜年的官民同時看天文奇觀。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出現七星連珠天象。當時大街道上許多拜年的官民同時看天文奇觀。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記錄了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顯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天象的歷史。(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 徐揚《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局部)記錄了乾隆二十六年元旦正午顯現「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天象的歷史。(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宮廷畫師徐揚奉命繪製《日月合璧五星聯珠圖》,記錄了這一珠聯璧合的歷史,讓我們今天的人能睹圖思景,上了一堂天文歷史課。

在清代之前,南宋淳熙年間出現了極為精彩的七星連珠天象。《本紀第三十五‧孝宗三》記載,淳熙十三年(西元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於軫」。這是一次典型的七星連珠,日、月和五星等七曜齊整地連珠而且聚合於同一星宿——軫宿(對應西洋星座的處女座),中國古代天文志視為「七星聚」。宋孝宗是史上「賢明之君」,南宋諸帝無出其右,尤其是乾道、淳熙年間,更是南宋的全盛時代,明君賢臣,相得益彰,人才濟濟。 孝宗一朝特別重視興隆文化,復興辭賦文學,朝中與民間文學彬彬,成了此時期的一大亮點。

南宋淳熙十三年罕見天象,七星連珠——日月和五星聚於軫宿(處女座)。(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南宋淳熙十三年罕見天象,七星連珠——日月和五星聚於軫宿(處女座)。(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南宋淳熙十三年罕見天象,七星連珠——日月和五星聚於軫宿(處女座)。(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南宋淳熙十三年罕見天象,七星連珠——日月和五星聚於軫宿(處女座)。(Stellarium製圖/容乃加後製/大紀元)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之科學與文明》書中說:「上古天文,除巴比倫的紀錄大都失散,中國的紀錄顯示中國天文學家是阿拉伯人以前世界最堅毅持久且準確的天象觀測者。」從上古時代奠定古代中國天文觀測與曆書文明的基礎,到「日月合璧,五星聯珠」——七星連珠的瑞像在歷史中的徵驗,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史觀的文明之光。


註〔1〕:古代劃分的黃道十二星次的名稱之一。古人根據歲星(木星)每十二年(實為11.86年)運行一周天的規律將黃道帶均等劃分出十二星次來紀歲,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參考資料:《漢書‧律曆志上》《史記‧天文上》《尚書通考》《宋書》《清史稿》
看更多【中華文化300問】文章  #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