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活著形形色色的移民,他們的移民故事也是各有悲歡。
中國移民
葉蒂娜從來沒去過中國,她父母從中國廣東來到美國,她對中國的了解來自父母的描述,「家鄉經常發生水災,大家都很嚮往美國,移民等候名單很長。母親說來美之前還以為美國遍地是黃金,下飛機後才發現到處是塵土。抵達美國後,家鄉的親戚常敦促她多寄錢回家,但其實在美國掙錢並非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
生活在美國,蒂娜說家裏仍慶祝華人新年、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新年時,她很高興能拿到很多紅包。端午節時,也能吃到自己喜愛的粽子。
緬甸移民
董彼得4歲時隨父母從緬甸移民來美,他母親是華裔,父親有華人和緬甸人的血統。雖然他在美國生活、接受教育,但由於他生長在緬甸家庭,他覺得自己吸取了不少緬甸人的傳統價值觀。
他舉例說:「我很尊敬書籍,不亂扔書籍,走路時不跨過書本。即便學校老師說學生可將課本收起來坐在本子上,我也只是將書本放在懷裏。」因為緬甸人認為踐踏書本者很無禮,沒受教育。
另外,與美國人不同的是,緬甸人認為在家裏穿鞋行走很無禮。如何來應對文化差異呢?「我到了美國朋友家裏,還是穿鞋進門。到了亞裔朋友家就脫鞋。」彼得說他媽媽會烹煮中餐,也會煮緬甸餐,所以這兩種餐食,他都很習慣。
他的家庭慶祝中國新年、緬甸新年、中國中秋節和緬甸中秋節。在這些傳統節日中,媽媽會提醒他必須避諱的事項。他說當初父母移民到美國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因為美國科技較先進,有很多高科技大學。」
中美移民
賈斯琳的父母來自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國。她說,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父母很窮,沒有鞋子穿,赤腳走路;媽媽沒有錢上大學,上中小學時她沒有筆記本,課堂上缺少紙張寫字;由於貧窮,她們所吃的食物種類不多。那時多米尼加一般人沒有洗衣機,也沒有電話。
賈斯琳母親30多歲時移民到紐約,「初到紐約市,她覺得地鐵路線很複雜,看不懂。她只會說西班牙語,因此問路時,得找到會說西班牙語的人。但她知道,身在美國得學會英語,就天天搭地鐵去上英文課,這樣她慢慢熟悉了地鐵路線。在完成英文課程後,母親能書寫簡單英文,現在她為說西班牙語的老人當護理。」
「我父親雖在多米尼加大學畢業當教授,但由於他英語水平不夠高,也只能在工廠打工。」賈斯琳說,由於母親時不時會烹煮多米尼加的菜餚,周末時還會播放西班牙語音樂,因此她從中學習到了一些多米尼加文化。
印度移民
克里希納從印度嫁到美國,初到美國時像很多新移民一樣要掙扎生存。她說每碰到困難時都會祈禱:「我相信神一直照看著我,所有不順心的事都是考驗,所以我會接受挑戰和困難。」
她教孩子尊重所有的宗教,並試圖在家裏保留印度傳統節日的特殊節慶儀式,不記得的部分她就請媽媽提醒她。她在印度有很大的家族。
性格活潑的克里希納喜歡美國的一切,喜歡美國的自由、機會、多元的文化和開闊的視野,「每天有形形色色的人在地鐵裏,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穿戴,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
她對同族裔的飲食也非常好奇,經常為家人嘗試不同的烹飪方式,會看烹飪書為家人做中國菜、墨西哥菜。
但是文化差異也有讓她頭痛的地方,「在美國,孩子們甚麼都要問為甚麼,讓我壓力很大。我們小時候只有服從,不會問這麼多問題。」
她14歲的女兒倒是對父母買了房子後、銀行存摺裏只剩下10元的艱苦時期,和媽媽為她在家裏慶祝西方聖誕節的日子印象非常深刻。◇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