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贏得白宮之前,上百家頂級企業就已經計劃以更快的速度將生產線遷離中國。
根據美國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最新報告,2024年選擇將業務撤離中國的公司比例已從2022年的55%上升到69%,在短短兩年間上升14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態度持續惡化。
報告發現,離開中國的公司下一個首選目的地是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又稱南亞次大陸,或印巴孟次大陸,是南亞的一個地理區域。39%的高管表示計劃將中國業務轉移到此。
其次,16%的管理層選擇遷往美國或加拿大。11%的公司計劃遷往東南亞。10%遷往西歐。8%遷往拉丁美洲。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將業務「回流」到母國,或者將業務「幾乎外移」至鄰近國家。
這項調查訪問了166位企業行政總裁(CEO)和營運長(COO)。
報告發現,計劃將供應鏈拉近市場的高管比例,從2022年的63%激增至2024年的81%,反映了企業正興起「分散外判」的趨勢,通過結合「離岸生產」與「本土製造」來降低過度依賴單一地區(如中國)所帶來的政治、經濟等風險。此外,這種策略不僅能縮短供應鏈距離,也能加快市場反應速度。
為何企業選擇搬遷?
貝恩公司將這一趨勢歸因於日益上升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成本壓力。
調查顯示,39%的美國企業表示,2022年的《通脹削減法案》也是促使他們將業務帶回美國的一個原因。
《通脹削減法案》是拜登總統的重要國內政策成就,該法案在綠色能源技術等關鍵領域提供了激勳和稅收抵免。同時,拜登的另一項法案《晶片法案》(CHIPS Act)則專注於鼓勵美國半導體生產,以增強美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
當然,影響企業供應鏈決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貝恩公司2022年的調查顯示,地緣政治因素(包括關稅、法規和通脹)是主要考慮因素。然而,勞動條件、氣候和環境因素,以及像自然災害、恐怖主義和健康威脅等災難風險,也是企業關注的重點。
報告指出,當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對中國加徵關稅並推行「美國優先」經濟政策時,企業依賴中國工廠的風險變得顯而易見。
此外,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供應鏈中斷,也凸顯了企業將生產線擴展至多個地區的必要性。
報告指出,拜登延續了特朗普的中國關稅政策,並對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設限,鼓勵更多產業回流至美國生產。而在未來的特朗普任期中,他已誓言全面提高關稅,包括對中國徵收更高的關稅。
特朗普關稅與中國經濟
報告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更高關稅可能會對中國造成另一重擊,因為中國已經受到房地產崩盤、債務困境,甚至局部通縮的嚴重衝擊。
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引擎之一,然而,中國向全球輸送的大量廉價商品,對其它國家的本土產業產生了競爭壓力,促使這些國家紛紛對中國產品加徵貿易壁壘(如關稅、進口限制等)以保護自身市場。
同時,外國對中國的投資已經連續三年處於低迷狀態,在最近一個季度仍未改變。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對中國的外國投資減少了130億美元。#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