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已確定將大選時間提前到明年2月23日,前提是12月16日對現任總理朔爾茨進行信任投票,如果朔爾茨在聯邦議院的支持率不到一半,則會觸發新一屆選舉。在聯邦德國歷史上,曾進行過五次信任投票,背後各有政治博弈,結局也並非都是提前選舉。

首任社民黨籍總理勃蘭特 提前大選也成功連任

德國首位社民黨(SPD)籍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AFP via Getty Images)
德國首位社民黨(SPD)籍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AFP via Getty Images)

勃蘭特(Willy Brandt,1913年—1992年)是1930年以來德國首位社民黨(SPD)籍總理。他贏得1969年西德聯邦大選,結束了基民盟(CDU)連續執政20年的局面。1970年,勃蘭特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的「華沙之跪」引起全球矚目。他還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因此在1971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但勃蘭特上台後一系列政策的轉向和不斷升級的財政支出,也導致政府內部產生嚴重分裂。1972年,由反對黨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發起反對勃蘭特的建設性不信任投票,最終以兩票之差未能成功。

為打破僵局,勃蘭特決定放手一搏。他同意提前大選,並決定在9月22日進行信任投票。聯邦部長們心照不宣地投了棄權票,成功觸發提前大選。經過高度動員的競選活動,在同年11月19日大選中選民投票率達到前所未有的91%,社民黨以45.8%的得票率勝出,勃蘭特成功連任。

施密特通過了信任投票 卻躲不過政府垮台

前社民黨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AFP/AFP via Getty Images)
前社民黨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AFP/AFP via Getty Images)

對於社民黨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18年—2015年)而言,執政之路更加一波三折。在勃蘭特1974年辭去總理一職後,施密特獲得聯邦議院267票的支持,成為西德第五任總理,維持與自民黨聯合執政。此後經歷了1976年和1980年兩次大選,施密特保住了總理大位。

1982年,由於經濟和社會政治觀點的嚴重分歧,社民黨和自民黨聯盟關係破裂。為保持政府穩定,1982年2月3日,施密特向議會請求進行信任投票。兩天後,投票如期舉行。施密特取得多數信任票,但矛盾並未因此化解。

1982年9月17日,所有的自民黨部長集體辭職,聯合政府垮台。施密特拒絕辭職,1982年10月1日,由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及自民黨大多數代表發起建設性不信任投票罷免施密特,並選舉科爾接替總理一職。這是西德史上唯一一次由聯邦議院罷免一位在職總理。

值得一提的是,施密特被視為是親華派,他在任時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繫。19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以國防部長的身份周遊中國,並成功會見毛澤東。當時,西方政客直接前往北京是不被接受的,而施密特卻一意孤行。他甚至表示不在意西方對中國人權的關注,認為外交政策不應與價值觀掛鈎。

科爾拒當跛足總理 主動觸發提前大選

前基民盟籍總理科爾(Helmut Kohl)。(Marcus Brandt/Bongarts/Getty Images)
前基民盟籍總理科爾(Helmut Kohl)。(Marcus Brandt/Bongarts/Getty Images)

基民盟籍總理科爾(Helmut Kohl,1930年—2017年)是因為聯邦議院罷免了時任總理施密特才上台的,未走正常選舉流程,不是名副其實的民選總理始終是科爾的心病。因此,科爾主動提出信任投票,希望觸發提前大選。

在1982年12月17日的信任投票表決中,政府聯盟的大多數成員(248人)投了棄權票,不過當時也有218人反對不信任,只有8人對科爾表示不信任。經過長時間的躊躇之後,時任聯邦總統卡斯滕斯(Karl Carstens)決定在1983年1月解散聯邦議會,並於3月6日提前大選。科爾最終以48.8%的得票率勝出,獲得民眾肯定,進入第二任期,並在兩德統一的進程起到關鍵作用。

相繼兩次信任投票 都與同一位總理有關

前社民黨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Sean Gallup/Getty Images)
前社民黨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Sean Gallup/Getty Images)

接下來的兩次信任投票,都與同一位總理有關,就是社民黨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第一次信任投票是施羅德突然提出的,當時是2001年,9.11恐襲發生後,施羅德想派遣德國的3,900名聯邦軍士兵參與美國領導的反恐軍事行動,但遭到社民黨和綠黨個別議員反對。因此,施羅德提出對他進行信任投票。在2001年11月16日的表決中,施羅德以兩票的微弱優勢險勝,也以此達到了出兵的政治目的,至其離任時,德國在阿富汗駐兵達2,000人,僅次於美軍。

不知是否因為這次信任投票的險勝讓施羅德嘗到了甜頭,到2005年當施羅德發現自己的政治基礎受到質疑時,再度發起信任投票。但這次他沒有那麼幸運,在2005年7月1日的表決中,由於大多數人投不信任票,時任總統科勒(Horst Köhler)繼而宣布解散議會,提前進行聯邦大選。

在2005年9月18日的選舉中,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以226席超過社民黨的222席。最終,兩大政黨決定組成聯合政府,由基民盟總理候選人默克爾擔任德國新任總理,而施羅德則淡出政壇。

紅綠燈聯盟先天不足 朔爾茨被迫提出信任投票

德國現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Axel Schmidt/Getty Images)
德國現任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Axel Schmidt/Getty Images)

2024年11月6日,就在美國人慶祝特朗普再次當選總統之時,德國人卻不得不震驚於政府垮台的突然而至。在這一天,德國總理朔爾茨以缺乏「合作的信任基礎」為由宣布開除自民黨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紅綠燈聯盟一夜解體。該聯盟由於執政理念南轅北轍,本就因先天不足而不被看好,蹉跎三年多終於解體,大家雖然並不意外,但仍驚訝於這個時間點,畢竟再過幾個月本就會迎來新一屆大選。

然而,執政聯盟顯然熬不過這幾個月,在野黨也急切地想要提前大選,在各方的妥協下,終於擬定明年2月23日新一屆大選,對朔爾茨的信任問題的表決則定於12月16日。此次的信任投票,完全是朔爾茨迫於無奈的選擇,不出意外的話一定會觸發提前選舉。

目前民調中,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呼聲最高,基民盟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已確認會作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參加大選。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也早在11月8日就宣布會競選總理。選擇黨(AfD)於2023年夏天就宣布,會在即將到來的聯邦選舉中首次提名總理候選人,目前這個人已浮出水面,就是選擇黨黨主席維迪爾(Alice Weidel)。

社民黨則表示,要到明年才會宣布誰將正式成為總理候選人。現任總理朔爾茨雖然表示希望再次參選,但遭到部份黨內人士抵制。社民黨籍聯邦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當選總理候選人的呼聲很高,但他本人已明確拒絕參選。

在最近的一次聯邦議院會議上,幾乎各黨派都在歷數現任政府執政不力,乃至讓德國陷入困境。有德媒犀利評論,朔爾茨將作為最無足輕重的總理之一被載入史冊。不過也有評論提出,德國提前大選也難逃執政的「沉睡魔咒」,要麼聯盟黨和社民黨組建大聯合政府,雙方勢均力敵的牽制,最終讓政局陷於「停滯期」;要麼進行三黨聯合執政,再度陷入三方拉扯的混亂怪圈。

總之,不出意外的話德國大選提前仍會面臨缺乏多數、複雜聯合談判以及不協調政府合作夥伴的局面。想要打破這樣的僵局,也許德國真的需要一次「意外」。#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