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發文剖析認為,中共央行貨幣大灌水給上市公司和股東造成一場大起大落的股瘋,不明就裏的散戶被套牢。而中共央行灌水不但不會刺激實體經濟,最終還得全民買單。

10月22日,美國之音發表美國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原中國留美經濟學會會長張欣撰寫的特約評論文章《病急亂下藥的中國股市》。文章表示:

這兩年來中國經濟衰退,青年失業率上升到18.8%,店舖大批倒閉,包括上海南京西路地標梅龍鎮廣場歇業,住房銷售額下跌24%。

習近平提出的經濟治理方針是「固本培元」。我這個經濟學家沒聽說過固本培元治理法,直覺是江湖郎中的玄術,中共總理李強在達沃斯論壇上說是對經濟慢慢調理不下猛藥。

可這個藥方沒用。第三季度報表出來GDP增長率進一步下滑至4.6%,眼看年增長率5%的目標要落空,9月下旬政治局召開會議。從會議公報和接下來一系列央行部委大動作可以看出,最高層放棄了原來的固本培元方針轉而求助於給經濟下猛藥,用大強度的貨幣財政刺激經濟,提振股市和樓市。

9月24日(中共)央行宣布針對股市採取兩項大動作。一項叫「專項再貸款」,撥款3,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給上市公司回購和增持股票。還有一項叫「互換便利」,撥款5,000億元,讓證券公司用股票抵押換取國債,取得流動性。央行行長潘公勝說,看情況以後還可3,000億5,000億地重複加碼。這些名稱和手段外行聽起來比較玄,但說白了就是央行貨幣灌水給上市公司和股東。

「專項再貸款」是央行通過商業銀行貸款給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應作的回報是回購和增持股票。這錢轉了個圈,央行的3,000億元貸款換成了上市公司的股票,而且還是這些公司自己持有,等於央行送錢給他們。央行把手中的國債去換證券公司手中的缺乏流動性的股票(即市場不歡迎的那些上市公司股票和證券),然後證券公司用國債債券在金融市場上抵押換取資金,從而獲得流動性再來投資股市。最後央行的國債換成了高風險的公司股票,這本是銀行業的大忌。

貨幣灌水真能提振股市拉高股指嗎?我們知道,決定整個股市的最終因素是經濟基本面,決定某個上市公司股值的最終因素是該公司的盈利和盈利前景,其它不管甚麼因素只是暫時的。貨幣灌水不會拉高長期股值,最多就是短期漲跌。2015年股市危機,中國(中共)央行和政府投放了2萬億元還是沒托住最後只能放棄,就是一例。

果然,這次央行的股市灌水造成的是又一場大起大落的股瘋。央行24日發布會後,股民跟著紛紛加倉,一周內上證A股上漲30%,從2,700點到3,500點,成交額10萬億元。

十一假期數百萬新股民開戶,大部份為90後。假期結束後10月8日他們湧入市場,A股衝到近3,700點。這時機構開始套現離場,不久A股就一瀉千里,兩天內跌了12%,回到3,200點,之後A股一直在3,200左右徘徊。

從流量和單子數據可以看到,十一假期前機構淨流入資金推高股市,假期後機構減持套現流出資金,而大量散戶就在這時流入資金被套牢。對這些新股民散戶來說,央行灌水製造了個「多頭陷阱」。央行訊息推高股市後,機構知道這些上市公司業績不值這些錢,於是在3,500點左右套現離場,而小散戶缺乏訊息和經驗,投入資金被套牢或割肉。

陸媒報道的株洲龍女士就是典型一例。她被股市瘋狂吸引,十一假期中開了戶,10月8日用5萬元買了隻股票後馬上就跌,迷迷糊糊被套牢。

散戶們還在翹足企首第二波行情以解套。遺憾的是,除非央行再撒錢,不會有第二波。因為這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就是這些,高點在3,500,證券機構都懂。如果央行再撒錢,造成第二波漲跌。機構不到高點再套現離場,最後股市還是跌回原地。上市公司和股東搞到這些錢,一半去填虧損的窟窿,一半進了股東腰包。

央行的撒錢,會不會刺激實體經濟?答案是不會,或者非常有限。因為中國整個經濟基本面不好,企業業績不好,上市公司和股東知道現在沒有投資前景,拿到這筆錢就存進自己帳戶不投入實體經濟。這就是經濟學上的流動性陷阱。

銀行有錢不貸款給那些上市公司,因為銀行有內部訊息知道這些公司不賺錢,貸款不還的風險大。而真正缺錢又有盈利潛力的多是民營中小企業,可他們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享受不到這次央行的資金灌水。所以這波對股市的撒錢是病急亂下藥。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央行印鈔票,財政部印債券,最終誰來買單?印鈔票會稀釋人們手中持有的貨幣的購買力,這些多印的鈔票最後是全民買單。財政部債券最後則由國人的後代來買單。因此,對股市用貨幣灌水,實質上僅僅是一場財富轉移,把民眾和後代的錢轉給那些不盈利的上市公司和股東,而對實體經濟並無好處。#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