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公認的國際開放水域,美國、英國和加拿大海軍艦艇穿越台灣海峽,並不是甚麼新鮮事。然而9月14日,當德國海軍的兩艘艦艇穿越台灣海峽時,卻引起軒然大波。

9月14日中午,巴登-符騰堡號(Baden-Wuerttemberg, F222)護衛艦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號(Frankfurt am Main, A1412)補給艦結束了在南韓的訪問行程後,在前往菲律賓的途中,由北向南穿越台灣海峽。9月17日上午,這兩艘德國海軍艦艇抵達馬尼拉,停靠馬尼拉南港15號碼頭,對菲律賓進行為期4天的訪問。此後,兩艘還將前往新加坡和印度。

作為2024年印太部署的一部份,這是20多年來,德國海軍艦艇首次穿越台灣海峽,也是首次訪問菲律賓這個太平洋國家。特別是在菲律賓與中共南海衝突不斷升級,南海基於國際規則的秩序不斷受到挑戰之際,使此次航行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中共東部戰區發言人表示,德國兩艘艦艇的穿越是「公開炒作」和釋放「錯誤訊號」。中共駐德國大使館也表示,台灣海峽是中國海域,不存在「國際水域」一說。

對此,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留斯(Boris Pistorius)回應稱,「國際水域就是國際水域。」

「考慮到天氣條件,這是最短的,也是最安全的路線。所以我們正在穿越。」他說。

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舉行的一次無關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對於船隻的通過,沒有太多可說的,它是一條國際水道。」

德國駐菲律賓大使法芬諾施克(Andreas Pfaffernoschke)在兩艦抵達馬尼拉的歡迎儀式上表示,這次訪問證明德國與菲律賓之間正在加強國防合作。他說,德國海軍出現在印太地區,凸顯了德國願意維護《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國際法主張的自由航行權,並重申其加強參與維護印太地區安全的意願。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號補給艦是在今年5月7日離開威廉港基地,於5月10日與從西班牙羅塔(Rota)出發的巴登-符騰堡號護衛艦在法國海岸以西約250海里處會合,由此展開了為期7個月的印太部署(IPD)任務。兩艦計劃參加美軍主辦的2024環太平洋(RIMPAC)軍演。穿越台灣海峽應該也在預期的行動計劃當中,但德國官方一直沒有透露是否將穿越台灣海峽,直到9月10日才有相關消息傳出。

兩艘在穿越台灣海峽時,以大約10節的速度緩慢通過。有趣的是,中共媒體將此形容為「戰戰兢兢」。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個級別艦艇的C3I系統擁有強大的情報收集功能,緩慢航行的目的可能不僅是為了安全通過。

德國海軍的巴登-符騰堡級,也稱為F125級護衛艦,是由蒂森克虜伯船舶系統公司(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布洛姆+福斯造船工程公司(Blohm + Voss)、埃姆登北海工程有限公司(Nordseewerke)和呂森造船廠( Lürssen Werft)合資開發。德國海軍於2007年6月26日訂購了第一批四艘F125級護衛艦,總造價約為22億歐元。第一艘巴登-符騰堡號(F222)於2011年11月2日開工,2014年3月31日下水,2016年投入使用。另外三艘F125級護衛艦分別在2015到2019年間投入使用。這是歐洲乃至全球最新的護衛艦設計之一。德國第一批生產的4艘巴登-符騰堡級護衛艦用來取代8艘老化的不來梅級(也稱F122級)護衛艦。

巴登-符騰堡級護衛艦有能力遠離母港進行長達兩年的全球部署,無需基地或造船廠支援。每年平均海上作業時間超過5,000小時,其中包括在熱帶氣候條件下作業。動力裝置採用柴電燃氣組合,配備了新型柴電燃氣渦輪機組合(CODLAG)推進系統,包括一台20兆瓦通用電氣LM 2500燃氣渦輪機、四台3兆瓦MTU 20V 4000 M53B柴油引擎和兩台功率為4.7兆瓦的西門子電動機,其優點是在保持強大推進動力和電力需要的同時,減少引擎數量。

該級護衛艦的正常排水量約為7,200噸,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護衛艦,它的長度為149.5米,寬18.8米,最大速度26節。以18節的速度巡航時的航程約為4,000海里。由於高水準的自動化,船員僅有120名,與傳統護衛艦相比,人數幾乎減少一半。同時,還有額外的住宿設施可供運送額外大約190人,如特種部隊、海軍陸戰隊、飛機機組人員等。

該艦可容納兩架中型反潛直升機,以及四艘11米FASSMER特種武裝作戰艇和四艘SFB 10.1剛性充氣艇(RHIB)。由於續航時間長、裝備特殊、船員數量少,使其能夠執行反海盜行動或大範圍聯合巡邏任務,並作為多國特遣部隊的指揮艦,提供海軍炮火/陸地攻擊支援,以及運送特種作戰小組支援地面行動。

巴登-符騰堡號在許多技術領域都有創新。它引入了「雙島」概念,將關鍵的指揮、控制、通訊和情報(C3I)感應器分布在前後獨立的上層建築之間,使艦艇即使在嚴重受損後也能繼續作戰,不會因個別感應器的損失而出現作戰盲區。它採用先進的C波段主動電子掃瞄陣列(AESA)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達250公里,可以追蹤多達1,000個目標。此外,它的組合雷達、通訊電子支援措施、戰術數據鏈通訊系統等,從設計之初就強調指揮控制和態勢感知。

巴登-符騰堡號的主炮採用一門127毫米OTO Melara輕型火炮,該系統由四個關鍵子系統組成,包括火炮組件、自動彈藥處理系統、海軍火控支援和 VULCANO 系列彈藥。127毫米VULCANO彈藥系列由彈道增程(BER)彈藥和遠端導引(GLR)彈藥組成,配有不同的多功能引信、感測器和終端制導,可將火炮射程延長至100公里。彈鼓備彈56發,射速為每分鐘32發。在射擊過程中可重新裝彈,彈藥選擇高度靈活。該系統以水面火力和海軍炮火支援為主,以防空火力為輔。

該艦還配備了兩台萊茵金屬公司的MLG 27 RWS武器系統。MLG 27是27毫米輕型艦炮(Marineleichtgeschütz 27mm)的縮寫,這也是龍捲風和鷹獅戰鬥機使用的27毫米機炮的海軍版。該武器又被稱為自動左輪手槍,其射速高達每分鐘1,700發,最大射程可達4,000米。它能近距離攔截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快艇和導彈。該系統特別適合防禦高速來襲目標。MLG27採用SAM Electronics的整合EO感應器套件,配備電視攝影頭、熱成像儀、激光測距儀、姿態感應器、光學穩定和視訊追蹤系統,可實現自動目標跟蹤。它與船舶系統連接,可以遙控操作。

該艦還配有五個OTO Melara Hitrole遙控海軍炮塔(NT),每個炮塔配備一挺12.7毫米 FN M2HB重機槍,射速為450-550發/分鐘,有效射程約2公里。瞄準和追蹤通過高性能攝影機、紅外感應器、激光測距儀和自動追蹤系統完成。

除了火炮之外,巴登-符騰堡號還配備兩個RAM Block II導彈防禦系統,每個系統配備一個Mk49導彈發射器,備有21枚紅外制導攔截彈,射程超過9公里,速度超過2馬赫。

該艦還攜帶8枚波音RGM-84D魚叉反艦導彈。這是在海軍打擊導彈(NSM)交付之前的一個臨時解決方案。NSM的作戰範圍為185公里,以高亞音速飛行。它使用慣導、GPS和地形參考導航以及紅外尋的技術。彈頭重達125公斤。現有魚叉導彈的射程大約是120公里,速度為0.9馬赫,彈頭重221公斤。魚叉導彈具有低空掠海飛行、主動雷達導引功能。在距離水面2至5米的高度飛行,接近目標後,快速爬升至約 1,800米,然後鎖定目標,俯衝攻擊。

儘管巴登-符騰堡級護衛艦排水量和尺寸很大,但卻沒有配備射程更遠的防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VLS),也沒有配備類似戰斧巡航導彈這類遠程對地攻擊武器。這種設計思想曾經引起很大爭議,這使它的導彈防禦範圍被限制在中、近程範圍以內,而對海和對地攻擊範圍也只有一兩百公里。考慮到德國沒有航空母艦,無需形成航母戰鬥群所必須的遠程防禦網絡,那麼巴登-符騰堡級的武器系統布局沒有著重實現遠程攻防武器系統,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值得一提的是,巴登-符騰堡級護衛艦還具有先進的隱身特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遠程防禦系統的硬性要求。

當然,儘管沒有遠程防空導彈發射器,但沒有人可以否認這些軍艦技術先進、裝備精良,足以勝任其作戰使用要求。同時,也不排除將來加裝垂直發射系統的可能性,使其能夠更獨立地在高度緊張環境下承擔複雜任務。@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