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國商會最新發布的報告指出,47%的受訪者對中國五年的業務前景持樂觀態度,13%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為總部首要的投資目的地。中國歐盟商會近日也發布年度建議書指出,2024上半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比去年同期下降29.1%。這三數據都創下歷史新低。經濟學者指,這代表中國經濟衰退情況比想像的更為嚴峻惡劣。

9月12日,上海美國商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商業報告》顯示,在中美關係不確定性和宏觀經濟壓力下,會員企業對中國的前景較不樂觀,財務底線面臨挑戰。

在參與調查的306家美國企業中,只有47%受訪者對未來五年在華業務持樂觀態度,比去年下跌5%;只有66%美企去年獲利,這兩項數據均為1999年報告開始發表以來最低。該商會會長鄭藝認為,目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峻。

對於這份《2024年中國商業報告》的內容,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每一年商會都會問同樣的問題,調查數據都顯示越來越不樂觀。大家可能忽略,對中國大陸已經放棄或沒有信心的早就一年一年地離開了,而繼續留下來的還持續的悲觀,代表衰退情況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

對於報告中提到,只有13%的受訪者將中國視為總部首要的投資目的地。王國臣說:只有這麼少比例的美商願意把中國視為主要投資標的,這個數據就呼應到明顯出現全球產業鏈脫鉤的問題。

「在中國的美商都慢慢在減少把中國大陸當作首要投資地,只把中國當作一個生產基地,就是就近生產給中國市場,而不再只是單邊或唯一押注中國。這個趨勢是持續的,而且越來越發明顯。」

而根據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2月1日發布2024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僅有50%的受訪者還將中國視為全球前三大投資目的地,明顯低於前幾年平均60%的水平。

美商出現「中國+1」甚至「中國+N」分散風險

為甚麼美商會越來越放棄中國市場?王國臣表示,在中國大陸經營越來越艱困,有17%已經都虧損了,這種大幅獲利減少就降低了對中國市場跟中國工廠的依賴。

「所以美商就會出現「中國+1」這種分散風險的策略。尤其中美貿易戰後,他需要「中國+1」,甚至「中國+N」,就是除了在中國有生產製造,在墨西哥或者東南亞等地也要有生產製造地。」

「中國+N」是指外企面對在華營商風險的上升,將原集中在中國的產線移至其它國家,例如越南、墨西哥和印度等地。

王國臣解釋說,「留在中國很大一部份原因是,中國大陸還是具有龐大的市場,所以在中國也要有個生產基地來維繫他在中國的市場。」

中國歐盟商會9月11日也發布長達312頁的年度建議書指出,2024上半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比去年同期下降29.1%。有跡象表明,外資企業已經開始調整對中國市場的預期與入市策略。

建議書還指出,歐盟與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額已縮減至10年前的一半左右,隨著營商風險增高、回報降低,許多小型跨國企業及中小企業則更傾向於轉向其它市場投資。

中共官員承諾與實踐有很大差距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在歐盟建議書中強調,越來越多的公司表示其在中國業務已達臨界點。營商挑戰逐步超過投資回報,投資者開始重新審視其營運。誠然中國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的局面亟須中國政府更加注重實際行動,而非行動方案」。

對此,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職教授陳松興對大紀元表示,從這次的歐盟商會建議書可以清楚看到,列舉出多達1,043條意見。大意是說,不管你們官員講甚麼,似乎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就是說,中共所承諾的跟所能夠實踐的,其實有一個很大的差距。」

陳松興認為,目前中國的經商環境已經惡化到一個相當嚴重的程度。可以想像,這些大公司在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打造自己的品牌,投資金額這麼大,如今卻不得不忍痛放棄他們原來所耕耘的市場,這就表示整個中國的經濟環境確實是十分的惡劣。

據《金融時報》9月13日報道,中國新創生態系統崩潰,新創公司數量從2018年的51,302家斷崖式下跌至 2023年的僅1,202家,成立數量雪崩式下跌98%,這種衰退在中國各地的科學園區和創新中心都清晰可見,也就是昔日榮景已不復存在。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對記者表示,美國在華企業對中國前景感到不樂觀,是有充份的理由的。因為中國經濟的持續衰退,中共對私企和外企的敵視,對非國有企業的懷疑和監控,都在進一步的加劇。在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持續離開中國後,中共政權也越來越乖張暴戾,外資的信心和投資意願,也只會越來越低迷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