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發展方興未艾,人們都在討論人工智能。這個熱潮似曾相識,不過以前關於人工智能的感知大多來自科幻電影。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各種不同規模的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或跨國企業,都在努力實現從傳統功能向數碼化轉型。及至2020年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疫情和全球封鎖時,企業組織仍在匆忙完成數碼化轉型,方便廣泛分布的遠程員工實現家庭辦公室操作,協調工作流程,確保一切合法合規。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和其它大型科技公司向人工智能領域投入數十億美元,推出OpenAI等產品,人工智能軍備競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或者說應該知道,在全球和工業層面,主導人工智能的競爭有多麼激烈。人工智能已經帶來了一場社會變革。

人工智能改變商業實踐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下一個技術進步,它將在不久的將來,甚至永遠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事實上,這已經成為事實,並將繼續發展下去。然而,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早期,人們處於新奇和興奮的狀態,人工智能產品存在著實用性方面的諸多障礙。

例如,企業高管和董事會正在遭遇實施和控制方面的障礙,這阻礙了他們的組織實現更多的人工智能潛力,更不用說企業級人工智能部署在簡化營運、優化工作流程、協調各自為政的部門以及企業級組織難以很好應對的其它組織挑戰方面所花費的巨額資金了。

然而這僅僅是人工智能給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帶來的挑戰和風險的開始,未來將更甚於此。

人工智能的私隱和道德風險

人工智能的前景不僅在於其數據分析的速度,還在於其快速訪問並可能濫用個人資料的強大能力。個人的私隱數據受到其合法私隱權的保護,而保護私隱的責任則落在了擁有私人數據的企業身上。如果人工智能驅動的程序或產品被濫用,甚至只是不受監控,企業發現自己違反私隱法的風險就會自然上升。

此外,人工智能程序還存在偏見永久化的風險,以及由此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這些偏見很可能包括人工智能程序員或服務人員的個人信仰,其結果會傷害到個人信仰與人工智能程序中的信仰相悖的相當一部份人群。

非法監控是人工智能給各種規模的企業帶來的另一個風險。人們有權在自己的私人空間內從事活動時不被監視嗎?他們有權要求自己的行為不被預測分析商品化,並被反覆出售給市場嗎?他們應該享有這些權利,然而在實踐中,更多的情況是技術超越了我們法律體系應對新挑戰和新風險的能力。技術變革和能力的風險實在是發展得太快了。

人工智能中的偏見傾向

人工智能中的偏見問題值得我們仔細探討。「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這句格言適用於人工智能中偏見的風險和影響,因為它適用於人類及其個人信仰、行為和觀點。這也適用於商業行為標準、私隱問題,以及其它任何可以通過主觀的人工智能驅動流程或程序進行評估和估值或貶值的業務方面。

究其根源,這只是因為人工智能是其創造者的產物,因此也是創造者偏見的產物。在道德和倫理問題、深思熟慮的價值高於速度、談判和妥協的複雜過程、當前利益與未來利益、市場商譽等方面,客觀性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很難獲得或傳達的。

人工智能集成的風險與挑戰

在實踐中,許多企業發現將人工智能整合到當前營運中既存在困難又具有破壞性。在許多甚至大多數情況下,企業的發展既是有機的,也是有序的;既是精簡的,也是孤立的。也就是說,業務實踐和工作流程的細微差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這通常是由於陰差陽錯下的個性作風、企業內外的人際關係、既定的業務慣例,以及企業營運方式的其它「人為因素」造成的。

將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集成到這種微妙的組織及其工作流程,這個過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會從根本上改變企業本身,使其員工和/或高管無法識別。這還可能導致代價高昂的違規行為。這些風險使得企業的董事會和高管們有理由擔心,這種系統集成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效果不佳。

人工智能的數據安全問題

採用人工智能驅動系統的最大風險之一,就是它們能夠快速訪問整個企業的所有數據。人工智能不僅增強了新形式的網絡攻擊,而且一旦進入網絡,黑客往往能夠訪問未設防的基於機器甚至人類的身份,從而迅速利用公司的人工智能驅動系統加速攻擊,並發掘受保護的數據、擴大數據盜竊和實施勒索軟件攻擊,所有這些都以指數級的速度加快進行。

實際上,攻擊者現在可以利用企業的人工智能驅動系統來幫助自己發現數據丟失問題,而他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入侵。人工智能本質上是一種工具,誰控制了它,它就為誰工作。微軟為Microsoft 365提供的Copilot聊天機械人就是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利用Copilot,只需幾個提示,就能快速定位並外洩關鍵數據,這是以前任何黑客都無法做到的。

人工智能的法律風險

鑒於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訴訟化的社會,人工智能給企業帶來的風險是巨大而具有挑戰性的。事實上,人工智能驅動的程序、工具和解決方案將繼續被快速而廣泛採用。與此同時,知識產權的風險以及人工智能在合規性、責任、私隱和道德問題等各方面給企業帶來的責任,也不會在短期內消失。

目前看來,企業和組織正急於引入人工智能,並儘快將其部署到位,如果沒有其它原因的話,那就是它們不想落在後面,被時代拋棄。畢竟,「要麼創新,要麼滅亡」(Innovate or die),這並不只是一句誇張的話,對許多企業來說,這已經成為事實。

無論我在本文中表達了甚麼觀點,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時代潮流。用不了多久,人工智能就會用於監控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機構。這個轉變將比之前長達20年的經濟數字革命要快得多。

面對這個不可避免的洶湧浪潮,一個人們一早就擔心的問題依然存在:「誰來監控人工智能?」

作者簡介:

詹姆斯‧格利(James R. Gorrie)著有《中共危機:中國經濟崩潰將如何導致全球大蕭條》(The China Crisis: How China's Economic Collapse Will Lead to a Global Depression, 2013)一書,並在其個人網誌TheBananaRepublican.com上定期發表評論性文章。他目前常駐南加州。

原文:The AI Paradox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