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搶人才」政策下,不少大陸學生隨同父母來港入讀本港的學校,津貼中學議會主席、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李伊瑩表示,有學校過去只收到約數十人申請,但是今年有學校收到近500份申請,「banding(組別)比較高的學校,收到申請插班相對較多」,但他補充,不同學校亦比往年收到更多申請。
李今早在電台節目解釋,申請部分來自人才計劃的受養人,亦有在疫情期間在大陸就讀的「雙非」港籍學生,普遍以前者佔多,有學校是「一級有成百人申請」。
她說,學校通常先有篩選,不是每人都能參加入學試,要視乎他們的背景、過往成績、推薦信等,認為學生的質素不一,有學生英文水平高,亦有人「英文稍遜啲,數學明顯強啲」。她又表示,按學校而定,若插班生數量少,學校多會設夥伴計劃,或由老師進行個別輔導;如果插班生較多,則有大規模的支援,包括英文班、繁體字班、認識香港的文化考察等。
李伊瑩指,幼稚園到中四都有人申請插班,中學方面,中一至中四都有插班申請者,認同有機會紓緩收生壓力,並指希望吸引更多人來港讀書,希望「香港有多些年輕人在這裏學習」。
除了家長報名,教育局亦有轉介學生。李伊瑩表示,「一般它(教育局)轉介的,學校都要幫手」。
小一插班生較少 過渡期用簡體字默書
至於小學方面,資助小學校長會副主席、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校長陳淑儀在同一節目中稱,大部分申請的家長透過「優才」、「高才」計劃獲批來港。
她透露,小一的插班申請數量較少,主要為中高年級學生,但是未必可以紓緩收生壓力,不過有學校中年級如果流失較多要減班,則有一定幫助,「總好過無」,並希望大陸的家長對香港學制更有信心,鼓勵學童小一就來港,效應會更大。
至於支援措施,陳淑儀表示,過往兩年已經開始多這類學生,就繁體字和廣東話方面的問題,學校已經有不同機制照顧,以默書為例,大陸來港學童可以有過渡期,容許用簡體字默書。廣東話方面,她指出「普教中」可協助學童適應,插班學生與本地學生亦能互相學習廣東話和普通話。
至於從教育局轉介的插班學生,被指水平較參差,陳淑儀指,不管大陸或本地生,教育局分區清楚知道每一間學校現在學生人數,如果見到年級上仍然有學額,教育局都會派學生就讀,「如果學校有學額,當然不可以拒絕,因為我們的學額都是來自公帑。」@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